英伟达市值蒸发1.3万亿,关税战下的“芯片帝国”危机!

圈聊科技 2025-04-16 13:35:22

2025年4月15日,美股收盘后的一则公告引发全球科技圈的担忧——英伟达市值一夜蒸发17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相当于跌掉了一个阿里巴巴的体量。

这场暴跌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当天突然宣布对英伟达H20芯片出口中国实施严格许可限制,这家全球AI芯片霸主,正被中美关税战的飓风卷进前所未有的风暴眼。

从“印钞机”到“烫手山芋”

就在两个月前,英伟达还风光无限,2025财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突破1304亿美元,净利润狂飙145%至728.8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贡献超90%收入。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豪言“AI正以光速发展”,宣布量产Blackwell AI超级计算机,还接下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的技术大单。谁曾想,这些光环在关税政策面前脆弱得如同泡沫。

美国商务部4月9日的一纸通知,彻底改写了剧本,根据新规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出口需额外审批,导致公司被迫计提55亿美元损失。

这款芯片本是英伟达绕开美国禁令的“特供产品”,性能接近旗舰级H100,却在互连速度上“自废武功”。

但即便如此,H20仍被美国政府视为“可能用于军事AI”,直接掐断了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条生路。

关税大棒下的“技术围城”

这场危机背后,是中美科技战的持续升级,2025年4月,美国对华关税全面飙升至34%-54%,半导体设备税率更达100%。

中国反手祭出稀土出口管制,中重稀土价格三个月暴涨80%,直接导致美国F-35战机成本飙升18%。

英伟达夹在中间,成了最惨的“夹心饼干”——既要遵守美国禁令,又舍不得每年120亿至15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

这种撕裂在供应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台积电耗资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的晶圆厂,因为工人效率低下、成本失控,投产日期从2024年拖到2026年。

而中国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闪存良率已达95%,产能三年暴增300%,更让英伟达焦虑的是,华为被其年报连续第二年列为“头号竞争对手”——这家中国巨头正带着国产7nm芯片卷土重来。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反杀

当美国还在用关税筑墙时,中国企业早已玩起了“换赛道”游戏,中企联合欧洲研发的光子芯片,硬是把传统硅基芯片功耗砍掉90%;深圳大疆第六代农业无人机代码100%自研,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量产进入倒计时。

这种“你卡脖子,我掀桌子”的狠劲,让英伟达的市值蒸发显得尤为讽刺——中国AI企业DeepSeek用H20芯片训练出的开源模型,理论利润率竟超500%。

反观美国本土,特斯拉上海工厂因关税导致零部件成本飙升,每辆车利润缩水2000美元;OpenAI的“星际之门”项目需要英伟达提供10万张H100芯片,但美国本土产能连自家需求都满足不了。

黄仁勋那句“全球一半AI人才来自中国”,此刻听来更像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黑色幽默。

华尔街的“信任危机”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揭开了更深层危机,英伟达股价暴跌前,其市盈率已高达38倍,市净率更夸张到34.5倍。

投资者早就心存疑虑——尽管营收同比增长78%,但增速从去年同期的262%断崖式下滑,当美国政府把科技博弈变成“俄罗斯轮盘赌”,再忠实的股东也扛不住政策风险。

这种恐慌情绪像病毒般蔓延,日本财务省单日抛售230亿美元美债,把10年期美债收益率推高到5.2%;中国手握7600亿美元美债,4月初的抛售潮直接引发华尔街跪求白宫“别再折腾”。

英伟达的暴跌不过是这场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用民主党参议员沃伦的话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把油漆桶泼向全球经济,除了混乱什么也没留下!”

芯片战争的未来剧本

眼下英伟达正面临史上最艰难抉择,继续配合美国禁令,等于放弃全球最大AI市场;若暗中“放水”,又可能被列入实体清单。

黄仁勋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必须在合规与生存之间走钢丝。”

这种困境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风暴,当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突破40%,当东南亚成为新的转口贸易枢纽,当欧洲车企集体转向中国电动车,英伟达的市值蒸发不过是时代剧变的注脚。

没有赢家的战争

4月16日清晨,浦东机场的货机仍在装载搭载国产芯片的智能手机飞往纽约,粤港澳大湾区的6G研发团队照常通宵攻关。

而在太平洋彼岸,英伟达总部大楼的灯光彻夜未熄——他们必须赶在5月28日发布新财报前,找到破解困局的密码。

这场市值蒸发1.3万亿的危机,揭开了科技冷战最残酷的真相:当全球化被撕成碎片,即便是行业巨头,也不过是棋盘上任人摆布的棋子。

你们觉得美企的崩盘,会是美国关税的终点吗?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0 阅读:6

圈聊科技

简介:给大家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