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子弟参军,第一波主要集中在1968年到1973年这五年时间里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26 17:52:56

1968年,我刚满13岁。那年春天,部队大院突然变得异常热闹。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都在为参军做准备。有人在体检,有人在填政审表,还有人回学校和老师同学道别。还有些人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照相馆拍照留念。

这一年,中国征兵工作迎来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时刻,大量军队干部子弟纷纷响应号召,加入人民解放军。在我所在的军区家属院,就有超过百名适龄青年积极参军,他们换上崭新的军装,挥别亲人,奔赴军营。这一现象在往年并不常见,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军队建设需求。这些青年带着父辈的期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为国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他们的加入不仅充实了部队力量,也体现了军队干部家庭对国防事业的支持与奉献。这一批新兵的到来,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1968年大批大院子女选择参军,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1967年军队没有进行征兵,这是自实施《兵役制》以来仅有的两次未征兵年份之一(另一次是1972年),因此1968年的征兵需求大幅增加。其次,许多军队干部的子女都是在解放后不久出生的,到了1968年正好达到入伍的年龄,大约十七八岁。最后,由于当时大学已经停止招生,大院子女无法继续学业,参军成为了他们最理想的出路。

这一年,大院里参军的年轻人特别多。父母们都挺支持孩子去部队锻炼,觉得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能磨练意志,还能为祖国出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孩子穿上军装,有的家庭甚至一下子送走了三四个孩子。

当时我还不到参军的年龄,只能站在一旁观望。不过,我注意到那一年,大院里不少孩子其实也没到18岁,却以“小兵”的身份加入了部队。16、17岁的比比皆是,甚至14、15岁的也不少,最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个和我同龄的13岁孩子改了年龄也参军了。只要家长点头,部队同意,年纪再小也能穿上军装,威风凛凛地成为解放军战士,这让我羡慕得不得了。

1968年,军队开始大规模招收干部子女,这一政策一实施,大院里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从1969年到1973年,短短五年间,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年轻人,都穿上了军装。大院一下子冷清了不少,曾经热闹的场面不见了,家里也安静了许多,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去了部队,只剩下父母两人留守。1972年底,我高中毕业,刚满17岁,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解放军,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

比起和我同岁的人,我入伍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不少人十五六岁就进了部队,等到我刚穿上军装,他们都已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好几年,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1974年“批林批孔批走后门”运动启动后,部队大院干部子女集中入伍的现象有所缓解。这一情况持续了四年,直到1977年初,才再次出现大院子弟大规模参军的浪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