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么回事,这位顶级男神,好像也塌房了
最近,女导演票房最高的全球排名发生了变动。
之前是贾玲。
《你好,李焕英》以54亿(8.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获得巨大成功。
然而电影《芭比》刚刚打破了这个纪录。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也因此受到了全网热烈的祝贺。
这部电影《芭比》中融入了大量神秘的影像暗示。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教父梗」。
电影到这一片段的时候,整个观众爆发出了如潮般的笑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芭比声称从未观看过《教父》这部电影。
肯便毅然放下手中的事务,匆匆走过来解释这本关于男性的重要指南。
然后,再打开给《芭比》打一分的男性观众的主页。发现他们的主页上展示的最受喜爱电影之一竟然是《教父》,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
当然,《芭比》并没有在贬低这部经典,它只是在嘲笑的是一些男性总爱摆出教师般的姿态。
但是《教父》又为何能成为经典呢?
让我们今天就来揭示一下,哪些电影可以称为男人的圣经。
男人们一定要仔细瞧瞧标着「男人必看 女人绕道」的标签之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陷阱。
只要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字“男人必看电影”,就能立即获得大量涉及此主题的电影推荐列表。
电影数量在片单内有所不同,但是内容却相差无几。
以下几部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
《教父》、《肖申克的救赎》和《辛德勒的名单》
《阿甘正传》、《美国往事》和《闻香识女人》
《勇敢的心》、《美丽人生》和《现代启示录》
确实,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但是仔细思考后就不难发现这个事实。
这些片单的精选程度远不及《教父》的独特性,更像是对豆瓣电影TOP250列表的挑选和选择。
要找到真正的男人指南书,似乎只能回到《芭比》。
在围绕《教父》梗引发的讨论中,有许多女性观众通过电影表达了自己之前遭遇过类似情况的经历。
她们列出了男性讲解最多的电影。
看到这里,思路好像被打开了答案变得更加明晰,当我们将搜索关键词从「男人必看」改为「并非女性观看对象」。
首先,最典型的就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黑帮犯罪片。
例如,像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和常常出现在「男人必看」榜单上的电影《美国往事》。
男性的潜意识中,枪是一种象征。
红色的血,是一种充满浪漫情调的色彩。
男性性别标签已经长期地与英雄化的黑帮兄弟情和艰难的成长历程紧密相连,从而体现了男性形象的豪情壮志和岁月沧桑。
让男性陶醉其中,沉浸于幻想之中,渴望能够身临其境,体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
然而,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女性置于边缘。
其次,还有一类电影是属于科幻和悬疑片。
国产科幻话题的讨论度在今年年初迎来了剧版《三体》和电影院中的《流浪地球2》,大大提升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声称女性无法理解科幻作品。
接下来,就是超级英雄电影了。
涵盖了从漫威到DC,从《复仇者联盟》到《正义联盟》(特指扎导剪辑版)的所有相关作品。
有时候,女性会沉迷于超级英雄电影,甚至陷入自我认同的误区。
若不经过名为「让我来考考你」的测试,就有可能受到指控是假粉丝。
导演诺兰是那个汇集了众多男性影片作品的最杰出代表。
《新蝙蝠侠》、《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以及《信条》,这一系列作品涵盖了从现实主义到科幻的广泛题材。
在电影界诺兰作品的更是被称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偶然间为一些对电影讲解充满热情的男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话题。
有些人甚至在还没看过《奥本海默》之前就提前猜测了题目。
此外,还有电影中学科性较为突出的作品。
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的高度到母猪产后护理的细节,范围广泛而全面。
有人甚至认为《飞驰人生》这样的赛车电影过于专业化,不适合女性观众。
一些作品,尤其是其中信息量丰富、文本深度强烈的作品,也被贴上了性别标签。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被赞誉为男士心中的圣地,就好像耶路撒冷一样。
同时,这片圣地还在不断蓬勃发展,对于女性观众来说,所谓「不适合女生观看」的电影标准也不断被推广。
到底有哪些电影不需要解释,却适合女性观赏呢?这个问题不禁让人产生好奇。
真出乎意料,居然存在着这样的事情。
让我们先探索一下男人的电影世界,然后再转向市场上推荐给女性观众的必看电影。
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当我打开百度的时候。
女性必看的电影片单中所包含的电影,在大众中也是家喻户晓的。
女性主导的电影作品《穿普拉达的女王》、《公主日记》和《律政俏佳人》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美丽的传说在西西里岛上,泰坦尼克号以及剪刀手爱德华。
《天使爱美丽》、《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初恋这件小事》
女性意识在近两年逐渐崛起,因此片单也有所更新。
其中包括一些备受瞩目的女性主义电影。
《辣妹垫底》、《小女人》、《小姐伯德》金智英,是一个于1982年出生的女主角,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许多出色的作品确实不少。
然而,这些题材都属于文艺、爱情、家庭、励志等领域。
这些按性别分类的片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十分普遍,很难追溯到起源。
一眼望去,似乎是彼此安好的意思。
然而,仔细观察后,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显的性别歧视意味。
在关于「男学理女学文」和「男不看红楼女不看水浒」等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推理逻辑。
即使作为观众,女性的人生命题也被默认为附属于单一类型的地位。
女人必看片单的推荐语,越推荐越让人感到无语,不妨翻阅一下,你就会相信了。
刻板的性别观念无处不在,尽管现代女性被视为「新时代的女性」和「坚强独立」,但其目的竟然仍然只是为了招致他人的爱慕。
这些片单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个趋势,即逐渐将性别和审美作为评判的依据。
在探讨《芭比》时,一些男性观众借此机会,同样表达了对《教父》的无法欣赏。
男籍评论被当场开除。
巧合的是,女观众对《教父》表示喜爱时,也会受到同样的待遇。
究竟是哪种人会欣赏这部电影而不受到批评呢?真是让人费解。
观赏电影时,亦需保持谨慎的态度。
由于片单和观影取向的差异引发的争论,导致许多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斗。
在最近,电影界性别对立的两面战旗分别是《芭比》和《教父》。
科波拉导演是否意识到,正是他的作品《教父》导致了这样的混乱局面?
其实是了解的。不仅了解,还顺带打开了格局。
对于电影本身的正向推动作用,感慨了一把以《芭比》和《奥本海默》为代表的原创作品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票房和声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察到一个问题的存在。
对于观影者和电影本身来说,将电影归类到性别标签下是一种狭隘的做法。
电影的划分标准是武断和片面的,经过漫长时间的酝酿,与当前的性别觉醒相互作用,最终引发了副本的反击。
《拆弹部队》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项,战胜了前任夫哥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
以冷峻的镜头和凌厉的剪辑手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风格展现了受创战场上个体的精神世界。
另外,也有男导演能够出色地拍摄女性题材的作品。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末路狂花》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女性主义经典之作。
国内的状况也是类似的。
在《好好拍电影》接受采访时,许鞍华一直被反复追问有关女性电影的类似问题。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才华经常被人忽视,这是因为大家过于强调性别问题。早年她的导演手法非常犀利,毫不畏惧地挑战政治话题,勇往直前迎向时代的浪潮,《投奔怒海》就是她的杰作之一。
导演困于拘束之外,对于经典电影采取粗暴的性别划分观点,并没有给观众带来新的启迪,反而重新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严重限制了电影本身的吸引力。
几乎每一部经典电影都是在观众和时间的大浪淘沙中留名于影史之中,这些电影常常被提及于各大片单之中。
每一个镜头或台词都蕴含着穿越时间的活力。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被视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体会其魅力,不是某一性别观众独有的财富。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经典并非绝对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
电影形成于几十年前,时代和创作者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部电影或许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听效果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同时它的内核可能有些过时和陈旧。
电影之所以令人着迷,部分原因在于其内在的矛盾性。
观众在新时代会自发运用批判性思维,并增加不同的诠释视角。
就像许多经典黑帮片的评论中一样,女性观众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逐渐受到关注,同时也有男性观众提出了与主流评价不同的见解。
在《白莲花度假村》这部电影中,两代男性围绕着《教父》是否是最伟大的电影展开了一场讨论。
电影的魅力之一就是它能够促进交流,而不是仅仅引发争吵和战斗。
信不信由你,这种所谓的「男人/女人必看」和「女人看不懂」的荒谬标签根本就是不可靠的。
只有摒弃性别限制,我们才能发掘更加广阔自由的电影欣赏体验。
此外,这里这里还有一段话希望大家可以铭记
请尽量保持这部电影不会加深你对原有世界观的认同,更不要因为它而停止思考。
不要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不要给自己设定限制。
不然,那个世界将是多么乏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