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则关于朝鲜计划自4月24日重启中国游客赴朝旅游的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尽管目前未有来自朝鲜官方或丹东市文旅局的正式确认,但中国多家旅行社已收到“非正式口头通知”,部分机构甚至已在筹备赴朝团体旅游的前期工作。
这条消息之所以引发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不仅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最神秘国家”的好奇心从未消减,更因为它可能成为朝鲜自新冠疫情封国以来,最实质性的经济信号。
而要真正理解这次“重启”的背后含义,我们就必须回顾朝鲜旅游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在历史上扮演过的特殊角色。
二、从边境接待到国家战略:朝鲜旅游业的演化轨迹1. 早期的“试水期”:从政治会晤到边境一日游(1980s~1990s)朝鲜的旅游业起步并不算早,受意识形态、自主外交方针与对外防范机制的长期影响,该国在1980年代以前几乎完全拒绝外国游客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接待始于1986年,当时朝鲜成立“国家观光总局”,尝试以“红色旅游”形式接待社会主义阵营的友好国家代表团。
1988年后,中朝边境试点开通了丹东至新义州的一日游线路,成为最早的民间旅游尝试。吉林省圈河口岸则成为中国游客赴朝“边贸+旅游”的重要通道。那时的旅游活动大多围绕参观革命遗迹、工厂展览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示,带有强烈的政治教育意味。
然而,尽管限制重重,这一阶段仍为朝鲜积累了接待游客的初步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试探了如何通过旅游业谋取外汇。
2. 金刚山项目的启示与挫败(1998~2008)1998年,朝韩关系短暂缓和,韩国现代集团在金刚山设立“旅游特区”,成为朝鲜首次大规模对外开放的旅游项目。
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尝试。在最初几年里,金刚山景区接待了超过180万人次游客,年均为朝鲜带来50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然而,2008年一名韩国游客因误入军事禁区被射杀,项目遭到全面中止。
尽管项目最终夭折,金刚山的经验让朝鲜意识到:旅游,或许是可以在不完全放弃“体制安全”的前提下获取外汇的渠道。
3. 向中国倾斜的“观光经济”(2010~2019)自2011年金正恩执政后,朝鲜旅游业的重心开始从“对韩窗口”向“对中合作”转变。中国成为其最主要的国际游客来源地,2013年开放“中朝边境陆路多城市游”后,赴朝旅游人数一度大幅增长。
根据估计,2019年全年共有超过15万中国游客访问朝鲜,旅游创汇达1.75亿美元。尤其是在疫情前的两年间,中朝旅游逐步形成了多种“产品类型”:
商务考察团(如参观罗先经济特区)
教育文化团(如高校红色研学路线)
主题探秘游(如参加“太阳节”“建军节”)
高端定制团(部分人均花费超过2万元)
这一阶段是朝鲜旅游业最为开放和多样的时期,部分线路甚至向港澳游客和第三国游客开放。
三、“断流”的三年:疫情重创与战略紧缩(2020~2023)2020年1月,朝鲜在尚未确认本土病例的情况下即实施边境全面封锁,成为全球“最早封关”的国家之一。
这一封锁整整持续了三年,旅游业也随之完全停滞。许多中国旅行社在这段时间彻底关闭了赴朝部门,相关线路在主流平台上全面下架。
与此同时,朝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根据联合国估计,朝鲜2020至2022年GDP年均下降超过3%,外汇储备锐减。以往通过“对华旅游”获得的现金流突然断裂,令朝鲜财政承压。
更重要的是,这三年中,朝鲜逐步强化了对“入境安全”的重视,除极个别外交和维和人员外,几乎无人能够入境。
旅游,从昔日的“窗口经济”,变回了“潜在风险”。
四、“重启”为什么选在2025年春?时间点背后有玄机朝鲜选择在2025年春季“传出重启旅游”的风声,背后显然有一套精心筹划的策略。
1. 内部经济恢复压力迫切据《NK经济》援引韩国情报消息称,朝鲜2024年财政已几度“削减重要项目预算”,资源集中向“农业恢复”“药品储备”倾斜,而旅游是少数能较快创造外汇流入的产业。重启旅游,或将成为“缓解经济焦虑”的捷径之一。
2. 与中国关系稳中向暖2023~2025年间,中朝官方互动频繁,朝鲜派遣代表团多次访华,2024年“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时还邀请中国学者赴朝演讲。在“俄朝靠近”的同时,中朝通过旅游合作维系传统纽带,具有外交象征意义。
3. 国际制裁缓和窗口期随着全球对俄乌战争的焦点转移,联合国对朝制裁议题暂时降温。朝鲜或希望趁“监督压力较小”之时,以有限旅游开放测试国际反应。一旦操作得当,将为其他经济领域开放积累经验。
五、“旅游复苏”真能推动朝鲜经济吗?1. 体量虽小,但撬动大2019年,中国游客人均在朝鲜花费约1200美元(含签证、交通、消费等),其中约80%为现金结算。对于一个长期面临外汇匮乏的国家而言,这笔资金具有高度灵活性。
朝鲜能够通过旅游“绕开金融制裁”直接获得人民币、美元,是其少有的“非银行化收入”来源。
2. 面临限制仍然不少不过,即使开放成真,朝鲜旅游也面临不少结构性障碍:
入境政策不透明:政策经常“突发中止”,旅行社成本高;
接待容量有限:酒店、巴士、导游资源相对紧张;
旅游内容重复老套:景点多为“政治遗址+工业厂区”,年轻游客吸引力不强;
支付方式落后:多数区域仍无法使用电子支付,现金交易比例高。
3. 中方旅行社态度谨慎乐观北京、沈阳、丹东等地的旅行社已收到口头通知,并在做市场调研。但多位业内人士坦言:“朝鲜项目常常开两个月就关,我们会观望‘政策稳定性’。”——北京某出境旅游负责人
六、平壤的算盘与中国的顾虑朝鲜此举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行业复工”,更像是一场战略意义深远的测试——对中国游客的开放,是其外交温度计,是外汇回血机,也是国内宣传的突破口。
但对中国而言,此事也并非“单向利好”。
首先,朝鲜旅游的敏感性极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2018年大巴车祸),便会迅速上升为外交问题。
其次,民间“赴朝热情”近年已有所下降。许多中青年游客更偏好“体验式消费”,而非封闭团体游,这将倒逼朝鲜旅游产品改革。
最后,一旦开放,游客在朝鲜境内活动与宣传内容的可控性将成为两国博弈的一部分。
七、结语:重启的不只是旅游,还有朝鲜对外互动的试探我们无法确定朝鲜是否将在4月24日“如期开放”。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释放出一系列信号:
向中国释放友好姿态;
向国际社会传递“恢复常态”的意愿;
向国内人民展示“开放发展的希望”。
这或许只是一次试水,也可能是一场“窗口博弈”的开始。
无论结果如何,朝鲜旅游业的重启,值得我们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冷静,以及战略的耐心去观察、解读与回应。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考证于网络资料,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搞不懂朝鲜有什么值得去的?去玩又没有名胜古迹?去买又没啥国内没有的
没有外汇请NBA球星买百达翡丽,求中国冤大头去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