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等六大维度提出20项具体措施,明确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意见》首提“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要求建立国家人才需求数据库,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科技前沿、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例如,针对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支持高校增设交叉学科;面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扩大农林、医学、师范等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建立招生计划与就业联动机制,对就业率连续偏低的专业调减招生指标,推动高等教育“按需育才”。
在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中,《意见》强调将生涯教育列为高校必修课,打造国家级示范课程和教材,并成立教育部生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职业规划教育从“毕业季”前移至“入学初”。例如,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参与1次就业实习,政府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实习基地覆盖国企、民企及新业态企业,促进“实习 — 就业”无缝衔接。此外,实施“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及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就业,将“职业选择”与“国家需要”深度结合。
针对“招聘信息不对称”“重点领域引才难”等问题,《意见》提出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整合校内外招聘资源,打造“24365校园招聘”“职引未来”等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实现岗位需求与毕业生简历智能匹配。在重点领域,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鼓励华为、中车等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芯片、高端装备等领域紧缺人才;对报考基层教师、医护岗位的毕业生,给予笔试加分、优先录用等政策倾斜,破解“人才下沉”瓶颈。
聚焦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意见》要求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机制,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如“宏志助航”计划),并协调国企、事业单位预留专项岗位。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已为120万困难毕业生提供帮扶,2025年起将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覆盖范围,支持中小企业吸纳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期间给予企业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60%的补贴。
《意见》首次提出构建“就业风险分级预警”机制,通过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实时监测高校专业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指标,对就业质量持续偏低的高校启动约谈整改。同时,推动就业评价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考核,将毕业生在重点领域就业比例、创新创业成效等作为资源分配重要依据,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
在支持保障方面,《意见》强调推广数字化就业服务,升级“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手续“一网通办”、岗位信息“精准推送”,并利用AI技术提供职业性格测评、简历诊断等智能服务。
此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政策驱动”转向“体系化治理”。通过“培养—指导—招聘—帮扶—评价”全链条优化,既破解“结构性失业”难题,又兼顾公平与效率:一方面,引导人才向“卡脖子”领域和基层流动,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通过精准帮扶和权益保障,确保“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