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祸事件:死者值得同情,家属需要骂醒

喝啤酒侃感情 2025-04-18 09:52:47

这两天,小米 SU7 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一起车祸。

三位年轻生命消逝,舆论场瞬间被愤怒与悲伤撕裂。家属哭诉 "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这声质问如重锤敲打着公众神经。

在声讨车企冷漠之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车企主动联系家属,从来不是情感施舍,而是法律与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

一、车企的 "沉默" 背后是法律程序的铁律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场精密的法律手术。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警部门需在事故发生后 10 日内出具认定书,复杂案件可延长至 30 日。

这期间,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都可能干扰司法公正。小米在声明中反复强调 "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并非推诿责任,而是遵循 "物证优先" 的调查原则。试想,若车企在交警锁定证据前贸然介入,舆论场是否会质疑其篡改数据?

法律专家指出,车企在事故中的核心义务是配合调查,而非主动联系家属。《民法典》第 1216 条明确,交通事故赔偿主体是驾驶员与保险公司,车企仅在产品缺陷导致事故时承担连带责任。

此次事故中,小米 SU7 的电池防护技术已通过 14 层物理测试,撞击后向下泄压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在交警未出具认定书前,车企若单方面表态,可能被解读为 "心虚"。

二、舆论倒逼真相的代价是程序正义的坍塌

家属要求车企 "立即联系" 的诉求,本质是情感创伤对理性程序的挑战。但这种诉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干扰证据链:事故车辆需由专业机构进行 EDR 数据提取、电池热失控分析,任何外力介入都可能破坏原始状态。特斯拉曾因车主私自拆解事故车,导致司法鉴定失效。制造舆论审判:蔚来测试车坠楼事件中,"冷血" 标签让企业陷入被动,但最终调查证明事故与车辆无关。舆论场的情绪化审判,往往比事故本身更具杀伤力。模糊责任边界: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此次事故中驾驶员制动踏板踩踏量仅 30%,未完全刹车是悲剧主因。若车企过早介入,可能被裹挟承担莫须有的责任。

三、车企的 "冷漠" 恰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在商业逻辑中,沉默有时是最沉重的表态。小米 SU7 搭载的 NOA 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2 秒内完成警报与减速指令,这与行业平均响应时间一致。

事故中,驾驶员分心驾驶,导致接管失败。这种情况下,车企若急于安抚家属,可能被误解为 "承认系统缺陷",进而引发大规模诉讼。

更重要的是,尊重程序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安徽高速事故中,车辆以 97km/h 撞击水泥桩,这种冲击力下任何车辆都可能起火。

家属要求车企 "给个说法"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法律层面的责任认定,而非情感施舍。若舆论迫使车企绕过调查直接赔偿,将开 "闹大索赔" 的恶劣先例。

四、家属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理性维权

面对悲剧,家属的愤怒可以理解,但维权必须建立在法律框架内。交警部门已成立专案组,事故车辆数据将由第三方机构提取。此时纠缠车企,不如配合警方固定证据。

事故赔偿应首先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付,不足部分由驾驶员承担。若最终认定车辆存在缺陷,再启动产品责任诉讼。某些自媒体将事故包装成 "小米草菅人命",本质是流量变现。家属若被裹挟发声,可能沦为舆论狂欢的牺牲品。

当我们指责车企 "冷漠" 时,是否想过:程序正义的冰冷,恰是守护公平的温度?在这场事故中,小米的沉默或许让家属感到寒心,但这是对法律的敬畏,也是对全体消费者的负责。

真正的人道主义,不是用眼泪模糊真相,而是让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此刻,我们最该做的,是等待交警部门的最终认定。因为只有真相,才能告慰逝者,警示生者。

1 阅读:25

喝啤酒侃感情

简介:写家乡、写小城市的烟火气,我们更在乎是否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