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的荒诞之处在于:有人高呼“这是最自在的解决方式”,但更多人看到的却是公共文明的再一次崩塌。

2025年3月初,苏州马拉松赛场出现了一段令人瞠目的画面:几名跑者在离移动厕所仅二十米远的学校门口随地小便。此事立即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赛事主办方随后发表声明称将严肃追责,但网上观点依然分化:有人谴责这是对公共文明的蔑视,也有人表示“长跑途中确实憋不住”。这场风波让人想起此前几次类似的马拉松“集体不雅行为”: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尿红城墙”场景,2024年南京马拉松的“尿淹绿地”,都让观众在惊愕中直呼难以理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不少长跑活动仍然面临公共卫生设施不足的难题。

在很多男性眼中,小便似乎只是轻描淡写的小事:解开拉链,随手一扶,可能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对女性而言,无论是身体构造还是社会风气,随地小便带来的风险和尴尬都更大,这使女性在外出前通常会刻意少喝水,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卫生设施。表面上看,这是个人习惯上的差别,实际上却包含着对公共环境和社会规则的潜在忽视:当男性过于把“随地解决”当成“反正没人管我”的理所当然,就为无视公共秩序打开了方便之门。
许多城市公厕或临时厕所配置的确存在“数量不足”“排队冗长”的问题。尤其是在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或节庆场合,一旦人流量激增,基础设施常常无法满足瞬时需求。但基础设施不足并不代表可以肆意破坏公共环境。事实上,不少比赛早已尝试增加卫生点位,甚至在终点和补给站之间增设移动厕所,只是部分参赛者依然抱着“反正不会被罚”的侥幸心理去随地解决。

在某些影视作品或日常玩笑中,男性能够“迎风尿出多远”就像是一种“英雄气概”的显摆,似乎撒尿也能表现出“阳刚”或“豪爽”。这类带有陈旧色彩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一些男性对公共场合便溺问题的漠视。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彰显个性的方式,甚至还会被几句玩笑话“洗白”。可一旦想想那些被迫吸入刺鼻气味的路人,或是被污染得油渍斑斑的公共角落,这样的“豪迈”又能剩下多少“面子”可言?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限制并非空白。许多城市早就明确在条例中提到“不允许随地大小便”,有的地方还会对公共环境卫生破坏行为进行一定金额的行政处罚。问题在于,一般缺乏行之有效的现场监督和执法力度,当事人“尿完就走”,取证难度高,执法者也往往无可奈何。于是,这种违规成本过低的状况,让一些人继续心安理得地“打游击”。

不少人争论随地小便现象是因为设施不完善,还是个人素质缺乏?或许二者都重要。就像高铁站有明确的禁烟标识,但仍会有人“偷偷抽”,同理,赛事主办方再怎么增加移动厕所,也阻拦不了打着“憋不住”旗号的人随性而为。
基础设施升级:随着城市人口集中和大型赛事的频繁举办,确保充足清洁的公厕与移动卫生设施,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们“走投无路”的几率。尤其面对大型活动,如何在赛道沿途科学规划临时厕所位置,是主办方需要精细化考量的关键。
公共意识提升:硬件的完善不足以彻底扭转不文明习惯。当更多人开始意识到“我的随手之便是别人的不便”,才能在观念与行为层面产生自觉。许多城市也在推动公共文明宣传,如社区志愿者监督、赛事现场的标语提示等,这些手段虽看似简单,但持之以恒才能慢慢改变人的思维定式。

从本质上说,随地小便就是一个自私与懒惰的选择——图自己方便,但给他人乃至城市环境留下难闻的“烂摊子”。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逐渐习惯扫码支付、网络约车、高铁出行,却还能在公共秩序上显现出如此“返祖式”的粗放行为,反差往往令人难以置信。有人说,这是公共教育与社会约束脱节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部分人根深蒂固的侥幸心态。
在苏州马拉松事件后,赛事举办方已表示会在今后加大对选手文明行为的宣传和管控,相关城市也在赛道检验期间加强了厕所数量和分布的统一规划。种种举措意味着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想要杜绝随地小便,既要靠科学规划和建设,更要靠每一个个体反思自身行为的影响。

人们常感叹,一小步的不文明,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如今,“随地小便”再次成为公共话题,您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和背后的根源?在面对马拉松等大规模活动时,又能否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欢迎您留言分享见解,让我们一起对公共文明的细节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