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10月,晋绥军区第5军分区(雁北军分区)与大青山骑兵支队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负责绥远、雁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其前身大青山支队(1938年组建)曾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整合绥中、绥南游击力量。1943年起,军区通过轮训干部、派遣武工队等方式恢复被日军扫荡破坏的根据地,1944年基本控制大青山南北11万平方华里区域。1945年7月扩编为绥蒙军区,隶属晋绥军区,辖骑兵旅及3个步兵团,参与察南战役和春季攻势,为收复华北失地奠定基础。1949年5月与第八军合并组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
司令员 姚喆
政治委员 高克林
副司令员 郭鹏
副政治委员 张达志
副参谋长 邓家泰
政治部主任 曾锦云;副主任 陈云开

第1团,前身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一部,1938年随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后,参与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10月,大青山骑兵支队第1团整编为塞北军区第1团,团长邹凤山、政委陈远波率部依托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灵活运用骑兵机动优势,在绥中、绥南地区频繁伏击日伪据点,先后粉碎数十次大规模扫荡,成为中共在绥蒙敌后坚持抗战的核心部队。1945年该团南下编入新四军序列,其在大青山根据地积累的骑兵作战经验为后续解放战争中的运动战提供了重要战术参考。
团长 邹凤山
政治委员 陈远波
参谋长兼政治处主任 王光铁

第2团,前身为1938年组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第2团,1942年10月随塞北军分区成立正式纳入晋绥军区序列。作为绥远敌后三大主力骑兵团之一,其依托大青山至蛮汉山游击走廊,凭借骑兵昼夜机动百余里的优势,专攻日伪交通线破袭与据点闪电战,累计摧毁伪蒙疆政权基层据点27处。1945年7月整编为绥蒙军区骑兵旅第二团后,在察南战役中承担侧翼迂回任务,以单日奔袭90公里的高强度机动切断张家口至大同铁路线,为晋察冀部队收复怀安、天镇等战略要地创造战机。
团长 李国良
政治委员 彭宝山
副团长 余有清
参谋长 向孟海
政治处主任 赖万生

第3团,前身为1938年组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第3团,1942年10月随塞北军分区成立正式划归晋绥军区建制。作为绥远敌后三大主力骑兵团之一,其作战半径涵盖大青山南麓至财神梁地区,依托骑兵日均80公里的突袭能力,首创“马背穿插-据点拔除”战术链,累计击溃日伪军运输队43次,协同地方武装粉碎日军“铁壁合围”扫荡计划。1945年整编为绥蒙军区骑兵旅第三团后,在察南战役中承担快速穿插任务,以骑步混编战术夺取柴沟堡要塞,切断平绥铁路日军增援通道,其作战经验被提炼为《绥蒙骑兵攻坚手册》纳入军区教材。
团长 蔡久
政治委员 姜文华
副团长 邓舜兰
政治处主任 李精朴

雁北支队,前身为晋绥军区第5军分区主力部队,1942年10月整编为塞北军分区第4团,同年12月定编为雁北支队。作为晋绥-绥远战略走廊守备劲旅,专司平绥铁路破袭战与伪蒙疆政权据点清除²,首创"步骑混编特遣队"编制,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运用"梯次伏击+定向爆破"战术,于红砂坝伏击战中全歼日军第26师团辎重联队运输中队,摧毁装甲车3辆。1944年战略收缩期间,其创立的梯次伏击体系被提升为晋绥军区标准战术,收录于《反封锁作战纲要》战例库,建制撤销后骨干力量分流至绥蒙骑兵旅。
支队长 刘华香
政治委员 胡全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胡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