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IPO逐渐成为“造富机器”时,它实质上就成为重新分配收入的另一种机制。
在短时间内社会财富并无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有人靠IPO收获巨额财富,意味着有人正在被收割,所以IPO逐渐沦为大型“割韭菜”现场。
在IPO造富效益的驱动下,做企业的逻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企业家寄希望通过生产经营获取财富,所以出现了华为、老干妈这样的企业。
而现在企业家的财富更多来自于上市后的股股权价值,投资机构的收益主要来自上市后的股票套现。因此,企业家追逐IPO,投资机构追逐IPO。
而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的企业上市,则为投机商人提供了制度套利的空间。现在的IPO完全可以资本运营“做”出来,规模不够就去并购整合,科技含量不够就去买专利投研发,再找券商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通晓IPO规则的中介机构,做一番精美的包装,再讲一个漂亮的故事,就可以开启IPO之旅。
至于企业经营状况如何无关紧要,只要能够上市并顺利套现就足够了。以最近一家拟上会企业迈威生物来看如何“做”IPO。
迈威生物成立时间非常短,2017年5月12日才成立,控股股东为朗润股权,持有98%的股份,另外朗润咨询持有2%。
迈威生物自身定位为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但是,一家仅仅成立4年时间的企业如何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新药?
一般而言,一款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需要经历临床前试验、新药临床研究申请、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新药申请、批准上市等诸多流程,平均要花费10年—15年时间,甚至是更长时间。
对此,迈威生物成立后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收购了五家企业。
2018年到2021年,迈威生物分次收购诺艾新 90%股权并进行增资,诺艾新为一家具有高效B淋巴细胞筛选平台和PEG修饰技术平台的新药研发公司。
2018年至2020年收购分次收购德思特力 100%股权,德思特力是抗体药物的工艺开发企业。
2018年、2019年收购收购朗润迈威 100%股权并进行增资,朗润迈威尚未开展实质性业务,但是,其拥有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年产 1,000kg 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
2019年,收购迈威康 40%股权,迈威康是以 ADC 药物研发为主,兼顾单抗药物临床前研究的研发企业。
2021年,收购江苏登科 100%股权,江苏登科是以药品批发销售为主要业务的销售公司,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
经过这一系列东拼西凑式的并购整合,迈威生物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家抗体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要资产有资产,要产品有产品。
截至目前,迈威生物拥有 15 项在研品种管线,只不过还没有一个产品实现上市。唯一一个已申请上市的产品9MW0113还是君实生物合作研发的,而4 个处于关键注册临床阶段的产品9MW0311、9MW0321、8MW0511、9MW0211 是之前通过收购泰康生物而取得。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迈威生物收购之前,由于泰康生物原技术股东裘霁宛、黄岩山于 2015 年 1 月离职,导致泰康生物不再具备重组蛋白产品类药物的分子设计和改造能力。而随后,泰康生物19名研究人员中有10日也陆续离职。由此可以看出泰康生物原技术团队已近瓦解,迈威生物接盘之后产品能否顺利开发下去值得怀疑。
除以上产品外,迈威生物其余产品都还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和临床前研究阶段。
由于还没有产品上市,每年又有巨额研发投入,因此迈威生物陷入持续亏损中,近三年迈威生物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11,344.64 万元。
2018 年至2021年1-6月,迈威生物净利润分别为-237,834,843.84万元、-928,936,226.35万元和-643,624,152.71万元和-35,330.06 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5,551.06 万元、-35,435.07 万元、-51,498.74 万元和-13,556.60 万元。
但是即便如此,迈威生物融资金额高达29.80亿元,并认为公司上市后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
显然,对迈威生物而言,由于产品研发多在早期阶段,所以还需持续“烧钱”,而最终能否成功却是个未知数。
根据Clinical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提供的数据,新药研发最终能够成功上市的不足1/10。新药研发成功率排名第一的是血液病,成功率达26.1%,其次是感染领域的研发成功率为19.1%,排名第二,眼科类、代谢类、胃肠道类、过敏类等研发成功率14%~17%,而神经类、心血管类、精神类和肿瘤类研发成功率不足10%。
可见,新药研发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赌局,非专业风投机构不敢投。但是迈威生物却想通过IPO融资,把风险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想必是走错了“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