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处死了胡惟庸后,仅仅一个月,就雷厉风行地撤销了延续上千年的丞相职位,还取消了中书省。
这动作干净利落,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早有准备。
朱元璋心想,这下丞相这个讨厌的职位没了,一切都尽在掌握。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竟是他人生犯的最大错误。
为什么呢?
有个叫张三的人,先当上了村长。
村子不大,他每天从村东头逛到村西头,看看这家门锁没锁好,那家两口子有没有吵架,一天能逛两三趟,轻松自在。
后来张三当上了乡长,乡大了,逛一圈得一天,他就两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给村长。
再后来,张三成了知县,每天忙着批示乡长们的报告,完全信任他们。
随着官职越升越高,从知府到布政史,再到假设没有皇帝时的“丞相”,全国都归他管。
这下张三可忙坏了,连看奏章的时间都没有,每天要见无数人,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都找他,他一个人要对所有提议作决断,累得不行。
于是,他找了个人帮忙,分了一部分权力出去。
张三这位置就像皇帝,他找的人就是丞相。
其实啊,皇帝精力有限,全国事儿又多,不得不找个人分担权力。
历来的英明皇帝都知道这个理儿,都用了丞相制度。
皇帝虽然不愿意把权力分出去,怕自己被制约,但皇权无限扩大和皇帝精力有限的矛盾,让丞相制度应运而生。
朱元璋撤了丞相,一开始觉得挺好,可后来朝廷的事儿越来越多,没了丞相,自己累得够呛,王朝也渐渐埋下了隐患。
1、利弊交织。
这世上就没有啥事儿能好处全占的,干啥都有利有弊,朱元璋撤丞相这事儿就是个典型例子。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后,就把丞相这延续上千年的职位给撤了,他当时心里估计美着呢,觉得丞相没了,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天下就稳稳当当都在掌控中了。
这撤丞相的好处确实明显。
权力集中了,朱元璋说啥是啥,办事儿不用跟丞相商量来商量去,效率好像提高了。
而且没了丞相分权,他也不用担心有人掣肘,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
可坏处也很快就冒出来了。
丞相这职位为啥存在这么久?
就是因为皇帝精力有限,全国那么多事儿,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朱元璋撤了丞相后,每天得处理堆积如山的奏章,见各种各样的人,忙得晕头转向。
以前丞相能分担的事儿,现在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时间长了,身体和精神都吃不消。
而且,权力过度集中在他手里,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没有丞相和其他大臣从不同角度提意见,他的想法可能就不够周全。
后来明朝出现的一些问题,跟这权力结构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
2、得失之道。
有个永恒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就跟人这一辈子似的,不可能一直顺顺当当,起起落落、酸甜苦辣都得尝个遍,这才是自然规律。
就说和人打交道,也逃不开这个理儿。
你想得到啥,那就得付出点啥。
我们身边往往有这么两种人。
有一类人,特别清高,看不起那些拍马屁的。
他们在大家面前那是端着架子,装得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确实得了个好听的名声,别人都说他们正直、有骨气。
可等真遇到事儿了,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没人愿意伸出援手。
为啥呢?
因为他们平时就没和别人处好关系,没付出过真心,人家凭啥帮他们。
还有一类人,比较圆滑世故。
他们可能经常被人调侃,甚至嘲讽,说他们太会来事儿。
但他们不往心里去,该和人打交道就打交道,该帮忙就帮忙。
结果呢,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别人有资源会想着他们,有好事儿也会拉他们一把。
所以啊,成年人了,得想明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愿意付出啥样的代价。
别老想着又要清高的名声,又要实际的利益,还得让人家主动来帮你。
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
要是啥好处都让你占了,那凭啥呢?
得认清现实,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在生活里混得开。
3、人心。
生活里啊,经常能碰到因为谈钱伤了感情的事儿。
其实,要是因为谈钱就伤了感情,那说明对方压根儿就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他就是想打着感情的幌子,道德绑架你,好在你身上多占点便宜。
真正为你好的人,不会老想着占你便宜,而是会把利益给到位。
就好比一起做生意,真正把你当朋友的人,会考虑怎么分配利润才公平,让大家都能受益。
可有些人呢,一提到分钱,就开始算计怎么让自己多拿点,根本不顾及你的感受。
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自私自利、爱占便宜的人,一开始看着是得了好处,可最后往往下场都很惨。
为啥呢?
因为他们只想着自己,把别人都当傻子。
时间长了,身边的人都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谁还愿意跟他们打交道啊。
看一个人,别光听他说了啥,得看他做了啥。
那些整天说“谈钱伤感情”的人,其实心里最在乎钱。
嘴上说得好听,一旦涉及到利益,立马就变了脸。
还有那些说“绝不让兄弟吃亏”的人,最喜欢占别人便宜。
真正遇到事儿了,跑得比谁都快。
所以啊,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花言巧语给骗了。
真正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愿意拉你一把,在利益面前能想着你的人。
而那些只想占你便宜的人,趁早远离,不然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