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空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精准打击行动引发了全球关注。号称“掩体粉碎机”的GBU-57钻地弹在实战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对其穿透力产生质疑。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战场环境的挑战?

尽管GBU-57钻地弹自2011年服役以来一直被视为美军打击地下目标的绝对利器,但在最新的实战中,它却未能成功摧毁胡塞武装的核心地下设施。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尽管该武器重达13吨,并具备穿透60米地层或19米钢筋混凝土的能力,它仅能摧毁胡塞网络的表面结构,未能深度破坏地下导弹库等关键设施,暴露出其技术性能与实战环境之间的巨大差距。
胡塞武装对地下设施的防护设计远超常规军事工事,其隧道系统的复杂程度甚至让美军的高技术武器束手无策。也门山脉的特殊地质条件使得许多隧道的深度和坚固性远远超过GBU-57的穿透极限。山体的厚度和岩层的坚硬程度使得即使这枚超级炸弹命中目标,也只能摧毁表面一部分,核心设施依然得以保存。

胡塞武装不仅拥有复杂的地下网络,还具备强大的灵活性和恢复能力。美军虽然能够通过空袭暂时封堵隧道出口,但胡塞武装的工程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开辟新的通道。此外,胡塞武装广泛使用的游击战术,也使得美军高精度打击武器的优势被进一步削弱。几乎百万人的民兵力量与庞大的地下设施相结合,使得胡塞武装能够在战术上轻松应对外界的压力。

美军在此次行动中的失败,揭示了高科技武器在面对复杂地质与游击战术时的局限性。这不仅挑战了“超级武器”的神话,也提醒我们在现代战争中,技术力量必须与战略、地形和战术灵活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制胜。胡塞武装的坚韧不拔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其他军事力量敲响了警钟,未来战争的真正考验,将是科技与策略的全面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