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世,那感觉就像心里突然空了一块,家里也变得冷冷清清的。
这时候,我们特别想找个人倾诉,而最亲近的伴侣自然是首选。
不过呢,有3件事,就算再想说,也得忍住,烂在肚子里才好,这对大家都好。

一、父母对伴侣的负面评价,莫要再提
咱们先说说父母对伴侣的负面评价这事儿。
就像老张头,活着的时候老是念叨他儿媳妇“太顾娘家”。
可每次儿子给带回来儿媳妇买的营养品啥的,他比谁都高兴。
这老爷子啊,嘴上说说,心里其实还是向着儿子一家的。
可谁能想到呢,他走了之后,老张无意间在夫妻拌嘴的时候就说了出来说儿媳妇“太顾娘家”这话。
这就好比一颗炸弹啊,本来就是些日常的小摩擦,一下子就变成了大矛盾,两个人的信任都差点没了。
为啥会这样呢?
因为父母和伴侣是两代人,生活习惯啊、价值观啊,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老人们有时候就是随口抱怨一下,可伴侣听了就会当真。
就像我朋友小梅,她婆婆有时候也会唠叨她一些事,她一开始也挺委屈的。
但后来她就想通了,婆婆唠叨那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只是可能表达的方式不太对。
所以啊,要是把逝者对这些负面评价说出来,就等于给伴侣判了个“终审判决”,人家连解释都没机会,这多伤感情啊。
咱们得学会把这种负面评价转化成对伴侣的理解,这样夫妻关系才能和睦。

二、遗产分配的细节,沉默是金
遗产分配这事儿,可是个敏感话题。
我就知道老王家有这么个事儿,他家两个儿子。
老父亲临终前偷偷给大儿子留了一套老房子,这事儿老王一直憋在心里没告诉妻子呢。
结果呢,等到父亲周年忌日的时候,兄弟俩因为遗产分配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
这一吵啊,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了,他妻子才知道有这回事儿。
这妻子可就委屈了,觉得自己被丈夫隐瞒了,对公婆也有意见了,觉得公婆偏心。
你说这闹得,好好的家就因为这个乱套了。
其实啊,遗产分配是父母自己做的人生答卷,咱们做子女的,尊重他们的选择才是正事儿。
就像邻居李叔,他们家也是父母给哥哥多分了存款。
李叔呢,聪明得很,他从来不跟妻子提起这事。
妻子要是问他遗产的事儿,他就说:“爸妈留了够咱们养老的钱,其他的不重要。”
你看,人家这处理方式多智慧。
他知道这事儿要是说出来,肯定会在家里引起不少矛盾,他可不想因为这个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所以啊,咱们也要学李叔,把遗产分配的细节烂在肚子里,别让这些事儿影响了家庭的安宁。

三、对父母的愧疚,自己默默消化就好
再说说对父母的愧疚这事儿吧。
小林啊,他就特别后悔,没带母亲出国旅游。
等父亲走了之后,他就老跟妻子说自己有多后悔,反复说个没完没了。
刚开始的时候,妻子还耐心地安慰他。
可是时间长了,谁受得了啊?
妻子就忍不住说:“你爸妈要是知道你天天这样自责,该多心疼。”
其实小林也是一片孝心,可是他这样过度倾诉愧疚,就像把自己的湿衣服一直捂在怀里,自己难受不说,身边的伴侣也被他这负面情绪给浸透了。
那怎么处理这种愧疚才好呢?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来表达。
比如说,要是父亲生前喜欢资助贫困学生,那咱们就可以延续这个善举;要是母亲爱种花,那就把自己家的阳台打理成一个小花园。
就像心理咨询师说的:“与其反复咀嚼遗憾,不如把思念化作具体的爱。”
咱们把对父母的愧疚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既能让父母的爱得以延续,又不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伴侣。

咱们这一辈子啊,就像在拼一幅拼图。
父母在的时候,他们是这幅拼图里很重要的部分。
当他们走了,就好像突然拿走了其中一块。
剩下的部分,就得咱们自己慢慢去拼补完整了。
那些藏在心底的秘密,不是咱们不信任伴侣,而是这是一种守护现有关系的智慧。
就像白岩松说的:“人生90%是平淡,学会在平淡中经营,才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淡的时刻,而在这些平淡的日子里,怎么经营和伴侣的关系,怎么对待和父母相关的一些事情,这可都是大学问。
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
这些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