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大棚番茄叶子好像有点问题,叶子底下有一些发黄的斑点,到了第二天就开始往上发黄。
刚开始的时候叶片上只是一点小病斑,没多大情况,但是随着最近几天气候变得阴沉潮湿之后,这个病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连顶端的叶片上也开始出现病斑。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附近大棚里的番茄也相继都出现了同样的病症,周围农户都开始为番茄担忧起来,老刘见状不好就赶紧问我这到底是什么病。
我看了一下老刘的大棚里番茄发病的情况,最后得出了一个令老刘诧异的结论——这是灰叶斑病。

老刘见我说是灰叶斑病瞎着急了起来,我就问他到底害怕什么,哪知道老刘说道:“我听说这个病特别难治,而且又很容易在大棚里大面积传播开来,它的病原体好像就是空气中的孢子对吧?
所以也算不上传染,但是如果大棚里有这个孢子,那不就啥也不容易弄了嘛!”
我告诉老刘说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因为灰叶斑病确实是非常难治的一种病,而且它不仅容易大面积传播,还能在大棚里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又能耐干旱又耐寒冻。
所以想要完全消灭它就必须做好防范工作,那么现在老刘大棚里已经发生了这种病,还能挽救番茄的产量吗?

老刘的大棚发病的症状就是灰叶斑病的吗?
那么灰叶斑病又是因为怎么样的因素引起的呢?
首先,我跟老刘说明了其他一些番茄疾病,比如说细菌性斑疱病的症状为叶背面发黄或者枯焦,会导致叶片整体脱落,同时还会导致果实以黑点或水浸状软腐坏。
但是灰叶斑病和细菌性斑疱病明显有一些不同,先不说发病程度差异,就说这两个疾病本身也不是同一种类型。
灰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专门寄生在植物上养活自己,通常情况下不会对人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是细菌性斑疱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方向性疾病,其生存能力非常强悍,不容小觑。
我告诉老刘只要仔细观察果实或者果子表面的根部,就一定能够看到这些细菌正在各种繁殖蔓延,在番茄植物感染新鲜细菌之时,它们就会开始释放出毒素,从而使植物中毒。

我所说的这两种情况正是植物感染了不同的病菌之后,各自释放出的不同物质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所以各位读者如果自家的番茄叶片出现了上述症状,就可以先粗略判断是什么病,然后进一步识别其它症状,从而进行治疗。

那么灰叶斑病又是如何产生和扩散开来的呢?
首先,它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真菌性植物寄生疾病,所以首先要能存在这个真菌才能引起这种病。
众所周知,真菌孢子是无处不在的,它们不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还可以在种子里,甚至在土壤和各种植物残留物中发现踪迹。

所以即使你想认真负责地挑选出自己的种子中没有孢子,也很难做到!
接着就是适合真菌孢子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了,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土壤里,适合的温度湿度都是基础条件之一,至少只有在适当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它们才能“发芽”。
不仅如此,在适合温湿度条件下,孢子繁殖速度极快,每过三个小时“分家”一次,每次分家都有可能得到无数个孩子。

有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能获得数不清的个体数量,这些孢子个体之间没有领地之争,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盘剥对方以确保自己获得更多资源,所以在其他条件契合的时候孢子数量越多繁殖就越快!
最后就是老刘家大棚里大面积发病的“罪魁祸首”——孢子不会自动占领新鲜好地儿,但是吸引它们过去的“磁铁”却是环境中那些死去植物的残留物和排放物,因为它们在腐败过程中释放出诱人香味!

那么如今粉相已然发生了明了,他还应该怎样进行后续救助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查查你这究竟是不是灰叶斑病!
否则错误治疗白忙活!
如果确定了是灰叶斑病,那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用药物药剂进行喷施。
通常情况下,要想将灰叶斑病控制住,就需要进行三次药剂喷施。
第一次是在发现症状之前,大约在番茄始花后10%到30%位置的时候喷施一次药。
第二次是在发现部分下部成熟叶片发生了发黄干枯的时候喷施一次药。
第三次是在发现新的主茎以及侧枝上的新叶也开始出现咳嗽前两次的症状的时候喷施一次药。
在选择药剂的时候,由于药剂多为化学药剂,所以最好选择“氟环唑”或者“戊唑醇”一类的持效期长久且效果比较好的化学药剂。
除了喷施药剂,这里还有几个能加强防范的一步措施,供各位读者补充参考!

第一点就是要选择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能让你的番茄植物对抗一定剂量的孢子数量,让其不至于立刻生病。
第二点就是种子消毒。
要确保种子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在使用前对它们进行消毒处理,只需将种子浸泡在0.7%的氯溴异二甲苯溶液中浸泡15分钟并晾干即可。

第三点是轮作措施,尽量不要在连年间隔太近的时候频繁种植同样品种,否则害虫可能会更加繁殖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