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变成捕猎:谁来保护那些被信任背叛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5-04-16 15:19:32

近日,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一名男性数学教师被网友实名举报,指控其在2015年至2018年间多次与在校女生发生不当关系,甚至在2023年仍有“暧昧”行为。校方已于2023年12月作出开除公职、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理。身为一名督导和心理咨询师,我必须严正指出,这不仅是一个“师德失范”的问题,而是一起典型的心理操控与权力滥用事件。

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称其为“师生恋”——这是一种极端不对等的关系,本质是成年人对青少年心理的操控与利用,是一种披着“情感”外衣的心理侵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关系中教师天然拥有更高的权威地位,掌握着评估、引导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一部分话语权。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概念尚在形成的青春期。他们对权威角色往往有依附、认同甚至理想化的倾向。

一位成年教师若在此基础上引导、暗示或利用学生的情感依附,实际上是对其心理脆弱期的操控。这并非所谓“纯粹的爱情”,而是一种心理控制的隐秘施加。学生在当下或许以为那是“被爱”,但多年后常常会留下长期的创伤、羞耻、信任障碍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那么为什么师生恋必须被彻底禁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边界(Boundaries)。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边界,应该清晰、专业、稳定。打破边界、模糊角色,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心理干扰:

安全感的崩塌:学生原本应在学校获得安全、尊重与引导。一旦师生界限被突破,学生会陷入混乱与焦虑。

关系模式的扭曲:被操控的学生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容易重复受害或失去判断力。

自我价值的受损:她可能将自己的“被喜爱”建构在服从与迎合上,这会严重影响她的自尊与自我认知。

这些心理后果,并不会因为“成年后回忆还觉得美好”而被抹去。很多受害者在多年后才意识到当初发生的是侵害,而不是恋爱。

我必须对涉事教师的严厉谴责并且我建议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心理伦理与教育伦理的角度看,这名教师的行为是对教育职业的背叛,是对心理边界的践踏。他既掌握专业知识,也了解学生心理,却将这些本应用于育人的资源,用于满足私欲。这不是“感情的选择”,这是对心理信任的深度背叛。

他不是“恋爱中的失败者”,而是一个权力操控者与心理施害者。尤其令人愤怒的是,在学生已毕业多年后,他仍涉嫌保持“暧昧”,这说明他并未对过去的行为有丝毫的反省与悔意,而是将其当作可以反复使用的操控模式。

这类行为的可怕之处在于,往往被“正常化”。但我要在这里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声说出来:这不正常,这是心理侵害,这必须被追责和根除!

最后我想写给每一个看到这条新闻的家长与学生

我想对每一位家长和学生说:请了解“心理边界”这四个字。健康的亲子教育、学校教育都应当建立在明确的边界之上。一旦有成年人利用权威角色进入学生私域,请立即警觉、记录、寻求帮助。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可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棵老树掠夺了幼苗的阳光与空间。每一个孩子的青春都值得被呵护,每一个教师都应懂得敬畏职业的分寸。

我们不能纵容、不能沉默。这不是一场绯闻,而是一场心理战。只有我们共同建立起边界意识与心理安全系统,才可能真正保护下一代不被伤害。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账号,我将持续分享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成长、安全等话题。希望我的内容会帮你更好识别潜在风险,守护心灵健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