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惨的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的疯狂报复!

智辰说国际 2023-09-27 18:51:02

美国史上最惨的战役,老美兵力全出,预计划三天拿下战斗,不曾想最后鏖战两个多月,成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死伤率最高的战役。

今天就让队长来揭秘“贝里琉岛战役”,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的疯狂报复!

01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冬,在东亚战场迟迟无法做出“突破”的日本,将目光瞄向了美军的珍珠港海军基地。

四千多名美军阵亡,200多架飞机坠毁,这就是著名的“偷袭珍珠港事件”,也正是这件事,让不愿本土作战的美国,正式加入二战战场。

看似美国人被迫参战,实则美国人用心良苦。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美国史学家约翰·托兰广集资料,从多方面皆能证明,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已得到消息。

这也是为何日本轰炸结束才三个小时,美国高层就召开了紧急会议,正是在这场会议上美国决定参战。

参战是大事,能在三个小时内敲定细节,不排除提前已制定好计划。

就这样美国一众高层美其名曰“拯救英国”,实则是怕胜利将至,美国人无法参与战后理赔。

要知道在战争焦灼时期,美国人可是主张袖手旁观,同意参战的国民只有10%。

而珍珠港事件出现后,罗斯福的战争宣言几乎全票通过。

时任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直言:“是日本人打破了我们进退两难的境地。”

时任陆军部长史汀生也是感慨:“要没有日本人,罗斯福也没能力让美国参战。”

除了当天的高层会议之外,偷袭珍珠港还有种种疑点,比如轰炸当天是星期天,美国人却提前让医护人员取消休假。

再比如美军的先进战机和舰艇都恰好离港,留给日本人轰炸的多是一些闲置战机。

袭击结束之后,美国人打捞起来的军舰需要修复,当工人一筹莫展之际,军方直接拿出了现成的图纸和配件。

反倒是轰炸前信誓旦旦的日本,最后没捞到一点好处。

当然,这一切只是猜测,不管如何日本人轰炸珍珠港是事实。

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既为报仇,也为闪亮登场,美国大兵正式踏入二战战场。

02 贝里琉岛战役

美国史上最惨的战役,本想三天拿下日本,不曾想却鏖战两个多月。

二战中的美军和日军交手多次,打出了不少经典战役,但其中最血腥、最惨烈的,正是没什么名气的贝里琉岛战役。

美国大兵进入战场之后,可谓是势如破竹,拿下塞班之后,美国人此时有两个选择。

一派主张以菲律宾和台湾为跳板,另一派则建议绕过菲律宾,直接拿下台湾和日本。

军中两派僵持不下,最后只能各退一步,选择了两条战线的共同必经之路“贝里琉岛”。

贝里琉岛面积不大,只有13平方公里,老美起初也没放在眼中,预计和之前几场战役大差不差。

不曾想战争开打三天,日本人便转守为攻,但毕竟纸面实力差距甚大,日本人的盲目反击并未奏效。

不过小日子学习能力极强,多次吃瘪后迅速调整,和美国大兵搞起了拉锯战、消耗战,而另一边轻敌的美军,毫无意外付出了代价。

之所以说轻敌,是因为美军在登岛之初,对贝里琉岛进行了三天的轰炸。

轰炸结束之后,美军负责人直接下令登岛,给出的理由是岛上日军已全部阵亡。实际上,岛上的日军早就做好了埋伏,只等美军登岛后,来一个“瓮中捉鳖”。

03 美军史上最惨战役

美军史上最惨的战役,因为美国人的轻敌,小日子给他们狠狠上了一课。

连续三天轰炸结束之后,美国人觉得这场战役已经结束,一个只有13平方公里的小岛,岂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乎,一群“散漫”的美国大兵登陆了贝里琉岛,迎接他们的是一群训练有素、视死如归的日本兵。

在抵达日军防守点30米时,美军遇到了第一波埋伏,因为打心底里看轻,故而根本来不及应对,很快就乱作一团损失惨重。

而另一边登陆的美军也没好到哪里,虽然遭遇的日本兵少,面对的却是日军的重火器,情况也没好到哪里,不少美国大兵没来得及登陆就葬身大海。

要不是后续的美军第五军团装备先进,用火力强硬登陆,那可将彻底沦为笑柄。

可即便如此,仅在登陆贝里琉岛第一天的战役中,美军就损失一千多人。

当美军重整旗鼓之后,才意识到日本兵有多难缠,不管是人数还是装备,美军都有着天然优势,可就是迟迟无法歼灭敌人。

直到打了七十多天,日军彻底弹尽粮绝之后,仅剩的60多名日本兵选择刨腹自杀,美军才成为贝里琉岛战役的获胜方。

在这场战役中,美军歼灭日军1000多人,而自己付出了15000多人的伤亡,这场战役也是美军在二战战场伤亡率最高的战役。

倘若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双方兵力装备差距不大,那美军大概率要吃个惨败。

可不管如何,虽然付出惨重,但美国人从此一飞冲天,直到成为世界霸主。

其实在失去火力压制之后,美国大兵的战斗力确实不敢恭维,朝鲜战场、越南战场都是很好的证明。

可时至今日,美军早已今非昔比,一场海湾战争打醒了全世界。

好了,今天的视频到此暂告一段落,有想法的队员请在评论区不吝赐教,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智辰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