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乒乓球奥运冠军王楚钦被北京大学拟录取为2025年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这位在巴黎奥运会上斩获混双和男团双料冠军的国乒新星,本应享受荣誉带来的喜悦,却因"特殊招生"程序陷入舆论漩涡。随着公示期间大量球迷举报和网络质疑的涌现,王楚钦的北大读研之路突生变数,甚至可能面临"梦碎"的结局。
2025年4月2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在其官网公布了2025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王楚钦。名单显示,这位乒乓球奥运冠军的初试成绩为"初审合格",复试成绩86分,总成绩86分,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最终在拟录取名单中排名第一。北大体育教研部工作人员随后向媒体证实,拟录取的确实是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王楚钦,并解释称"因为是奥运冠军,不用参加初试统考",采用的是"申请-审核制",预计将于当年9月正式入学。
然而,随着公示期的推进,情况急转直下。4月15日前后,多家媒体爆出北京大学在公示期间收到了大量球迷投诉,网络上更是涌现出多篇质疑王楚钦录取资格的长文。这些举报和质疑迅速将这位正在澳门紧张备战乒乓球世界杯的运动员推上风口浪尖,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学业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王楚钦首次因教育问题引发关注。2020年3月,他曾被保送至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习。而此次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却遭遇了更为激烈的质疑声浪,反映出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性日益增长的关注度。王楚钦被拟录取为北大研究生一事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招生程序的公平性质疑,根据北大公示信息,王楚钦的初试成绩标注为"初审合格",而非像其他考生那样有具体分数,但其复试成绩86分却使总成绩位列所有拟录取考生中的第一名。这种差异引发了关于评审标准是否统一的疑问。
二是在编人员身份与报考类型的矛盾,公开信息显示,王楚钦于2024年10月被拟聘用至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乒乓球队运动员岗,属于在编人员。然而,他在北大研究生申请中选择的却是"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类别。根据人社部相关规定,在编人员报考全日制研究生通常需要原单位辞退或办理停薪留职手续。
三是现役运动员完成全日制学业的可行性,作为国家队主力队员,王楚钦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极为繁重,2025年他正全力备战乒乓球世界杯等重要赛事。而全日制硕士课程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在校学习和研究。
面对如潮的质疑声浪,北京大学采取了一种既谨慎又坚定的回应策略。校方没有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发布长篇声明,而是通过北大体育部进行回应,表示已将相关举报情况上报上级,如有需要会公布调查结果,也就是说,只要王楚钦是合规合法的,北京大学就不会回应,王楚钦也可以顺利的入学,这一表态既显示了校方对程序的自信,也为事件后续发展留下了悬念。从历史先例来看,北大录取优秀运动员已有成熟模式,除丁宁外,清华大学也曾录取射击奥运冠军杨倩等运动员,因此,录取王楚钦自然不会成为例外。
都是吃太饱了,
不知道它样报道有什么意义人家不就是上个学吗
奥运拿牌全国自选就行了,然后把他们放一堆让他们自己玩去,非得搞这些七七八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