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淬火绽锋芒——“90后”项目经理刘京鑫、芦张杰的成长足迹

楚天微风轻语 2025-04-03 04:07:00

2025年3月30日晚19时13分,随着仙桃东荆变电站主变压器发出平稳的嗡鸣声,仙桃杨林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在这片承载着仙桃东南部发展希望的土地上,两位年轻的“90后”项目经理刘京鑫、芦张杰并肩而立,望着灯火初明的变电站,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在荆州电网建设的版图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褪去青涩,扎根一线;他们肩扛重任,步履铿锵;他们用汗水浇筑铁塔银线,用青春点亮万家灯火。刘京鑫和芦张杰,两位“90后”项目经理,正是这支“荆电铁军”中的佼佼者。他们从基层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者,他们以实干诠释担当,以创新突破瓶颈,在电网建设的浪潮中书写着新一代电力人的热血篇章。

刘京鑫:从“工地小白”到“技术大拿”,成长路上无捷径!

湖北荆力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是荆州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荆州各项输变电工程建设的重任,这里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电网工程建设队伍,被誉为“荆电铁军”。刘京鑫和芦张杰,均是该公司变电工区、输电工区的项目经理,两人都是年轻的“90后”,而且都是该公司的社会化聘用人员。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当仙桃杨林尾(东荆变)110千伏变电站一次送电成功,望着主变压器平稳运行的指示灯,担任该工程变电站新建工程项目经理的刘京鑫,长舒一口气。这是他的第四个变电站建设项目,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首次全程主导的“交钥匙工程”。

时间倒回2019年,刚入职湖北荆力工程总承包公司的刘京鑫还是一名普通的变电安装工。白天跟着老师傅爬构架、装设备,晚上抱着《电气安装手册》啃到深夜。

“当时连安全帽都不会戴,天天被老师傅笑话。”回忆起刚入职时的窘态,他憨厚一笑:“那时连电缆头制作都要反复练几十遍,师傅说‘手稳心细’是基本功。”

凭借一股韧劲,他白天跟着师傅不断学习现场操作,画各类装置图、接线图,晚上查阅书籍、说明书,直到全部弄懂。与此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网基建管理系统"E安全",三个月后竟成了全工地最懂系统的年轻人。

回忆起初入行的日子,他腼腆一笑。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洪湖江泗口220千伏变电站项目中脱颖而出,仅用半年就掌握了GIS设备安装的核心技术。

2022年,刘京鑫迎来人生转折——通过自学取得二级建造师证书,并担任洪湖龙口110千伏变电站扩建项目经理。首次带队,他遭遇“下马威”:图纸与现场实际不符,设备到货延迟,村民阻工……“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边协调各方,一边恶补合同管理和安全规范。”最终,项目提前10天竣工,获得省公司“标准化示范工地”称号。

攻坚克难显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

在仙桃郭河变电站扩建工程中,刘京鑫创下连续30天驻守现场的纪录。“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小时,手机电量永远保持在20%以上——随时可能接到突发抢修电话。”正是这份拼劲,让他用较短的工期,提前4个月的工期完成项目工程。2022年,他接手龙口变电站扩建项目时,面对复杂的交叉施工,他创新采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硬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啃了下来。

电网建设从来不是坦途。2023年,刘京鑫转战天门梅湾110千伏变电站扩建项目时,遭遇罕见冻雨天气。零下5摄氏度的寒夜里,他裹着军大衣蹲守现场,指挥吊装主变压器。“设备精密,温差过大会影响绝缘性能,必须争分夺秒!”连续36小时鏖战后,变压器稳稳落位,他的手脚却冻得失去知觉。

“90后”的智慧不止于苦干。在杨林尾变电站建设中,刘京鑫将“智慧工地”系统引入项目管理:通过“E安全”平台实时监控作业轨迹,利用BIM技术优化设备布局,甚至为老师傅们定制“手机应用速成课”。

“鑫鑫,明天的计划怎么发布?”每当夜幕降临,工棚里总响起此起彼伏的求助声。这个被称作“及时雨”的小伙子,总是耐心演示,直到所有人都能熟练操作。

芦张杰:刀尖起舞的安全守护者

相较于刘京鑫的“全能选手”形象,芦张杰更像严谨的“安全卫士”,在输电线路工程中淬炼成长。

2022年二季度,他参与建设的“仙桃—沧浪”220千伏线路工程进入冲刺阶段,面对78公里线路、1.2亿元投资的庞大体量,这个年轻人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安全是底线,进度是红线,质量是生命线。”他带领团队逐基排查铁塔隐患,创新采用无人机巡检结合人工复验的“双保险”模式,将施工缺陷率降至极限。

作为现场负责人,他每天一大早就出现在工地:“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盯紧每一颗螺丝。”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发现的23个安全隐患,从脚钉朝向到接地线松紧,事无巨细。

“别看芦张杰话不多,心里却有本‘明白账’。”项目总工乔卫东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在一次跨越高速公路的放线作业中,芦张杰发现牵引绳磨损超标,当即叫停施工,连夜组织更换。“他说‘宁可耽误一天工期,也不能留一丝风险’,这话让我记到现在。”

最惊险的要数2023年荆州海子湖线路工程,芦张杰敢打“硬仗”的作风,在该工程中就显露端倪。

该线路需跨越汉宜高速公路、铁路和重要输电通道,项目施工跨越线路之多,跨越档距之大,安全风险之高,技术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他带领技术团队反复模拟推演,最终将跨越作业分解为多道精细工序。

“每个环节必须‘零误差’!”施工当天,他手持对讲机全程指挥,直到最后一相导线安全过线,才瘫坐在泥地里。

“省公司专家组突然抽查标准化现场,我们刚完成第17基铁塔组立。”芦张杰至今记得当时的紧张。面对专家犀利的提问,他从容出示质量控制卡、安全交底记录等9本台账,最终赢得“零缺陷”评价。这份底气来自他的“笨功夫”:每天收工后雷打不动复核施工数据,三个月写下5本施工日志。

在“瑞丰—杨林尾”线路迁改中,要同时跨越4条110千伏线路,他创新采用“三维可视化交底法”,将复杂的跨越施工转化为动态演示动画。“老施工员都说看不懂图纸,我就让他们看动画。”这个点子不仅提升了效率,还让年轻的施工人员直呼“像看科幻片”。

“选择电网建设,就是选择与荒野为伴、与星辰同行。”这是芦张杰的座右铭。对他而言,最深的牵挂是“信任”。2023年,荆州海子湖110千伏线路施工期间,一位村民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挠施工。他连续一周登门沟通,白天上门帮忙做家务,晚上坐下来耐心讲解政策。“小伙子实诚,咱信他!”最终,村民主动签下协议。项目竣工时,老人送来一筐土鸡蛋,他悄悄转赠给工地食堂。“将心比心,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奔跑中定义青春,铁塔下书写答卷!

如今,刘京鑫从项目部的一名施工管理专责,晋升为项目经理,但他依然保持着“学生”姿态:他的双肩包里永远装着《一级建造师考点精编》,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数字化管理课程。“时代在变,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从晨曦微露到星垂平野,从泥泞工地到巍巍铁塔,刘京鑫和芦张杰用双脚丈量荆楚大地,用双手编织光明之网。他们打破“90后娇气”的偏见,以专业与担当赢得尊重;他们接过“荆电铁军”的旗帜,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正如杨林尾变电站投运当晚,刘京鑫在工程日志中写道:“每一基铁塔都是时代的坐标,而我们,愿做坐标上最坚实的螺丝钉。”这或许正是新一代电网建设者的集体心声——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的传奇。

在杨林尾变电站投运当晚,刘京鑫悄悄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今天我们工程送电成功了!”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儿啊,你都快半年没回家了……”

无数个夜晚,他和芦张杰都是在工地度过的。当被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时,芦张杰指着星空下的铁塔,目光灼灼:“每次看到万家灯火,就觉得值了。”

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电网青年的缩影。在这些“90后”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延续——那份对技术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更见证了创新力量的勃发——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巡线,用BIM技术优化施工流程。正如刘京鑫笔记本扉页的那句话:“青春不是任性的挥霍,而是勇敢的担当。”

从江汉平原到荆楚大地,刘京鑫与芦张杰的故事仍在继续。在他们身后,一座座铁塔擎起银线,如同青春的脊梁托起万家灯火。这群年轻的电网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诠释着新时代的匠人精神:他们既是追赶者,也是领跑者;既有仰望星空的情怀,更有脚踏实地的坚守。在这片被电力建设者称为“第二故乡”的土地上,青春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文、图 / 裘苗根)

0 阅读:0

楚天微风轻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