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伟大时代的开端——乔托的历史意义
考点: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
考点: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
考点:威尼斯画派
考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美术
考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美术
重难点分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濒临地中海南部的意大利半岛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商业的发达,独立城市共和国的出现,带动了城市新兴市民阶层与商人势力的壮大。新兴阶层的欣赏品位与中世纪教会的艺术需求有了很大差异,他们很快成为新的艺术风尚和审美品位的消费者,促进艺术摆脱程式化的拜占庭造型模式,向着生动写实的方向发展。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在今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还能够欣赏到这个家族收藏传世的许多艺术珍品。
1、伟大时代的开端——乔托的历史意义。
答:14世纪,在经过了拜占庭装饰化镶嵌艺术及北方哥特式雕塑等风格的影响之后,复兴的观念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曾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现在人们也以古典作品的标准来判断当世艺术家的作品。乔托在艺术上作出的新成就即被视为重大的创新。
佛罗伦萨画家乔托·迪·邦多思被誉为艺术天才,是一位有开拓性贡献的大师。他将哥特式雕塑的写实风格与拜占庭绘画的明暗透视法结合在一起,再次发现了在平面上创造空间感的艺术手法,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发现改变了此后几百年绘画的概念。
2、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
答: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建筑领域,布鲁奈列斯奇开创了新的建筑模式。他抛弃哥特式风格,研究罗马城残存的庙宇和宫殿,将圆柱、壁柱和拱券等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其建筑以洁白墙壁搭配灰色壁柱,展现出均衡对称的古典之美,这种创新风格明快典雅。同时,他还发现了透视法,通过精密数学计算解决了绘画中空间延伸的表现难题,这一发现意义非凡,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重要的表现手段,影响了西方古典绘画数百年,直至现代派兴起才被打破。
雕塑方面,多纳太罗成就引人注目。他的《少年大卫》是古罗马之后第一尊真人大小的裸体青铜雕像,取材于古老传说。大卫的形象融合了古希腊雕塑的姿态和哥特式艺术的纤细优美,头戴桂枝装饰帽,手持利剑与石头,身体姿态优雅,面部带着腼腆微笑,细节刻画精妙,尽显青涩自信。此外,他的青铜浮雕《希律王的宴会》等作品也展现了其高超技艺。
绘画领域更是精彩纷呈。早逝的天才画家马萨乔,其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对透视法的运用,更体现在作品所呈现的恢宏雄壮的美学风格。他为佛罗伦萨圣玛利亚教堂创作的壁画《逐出伊甸园》,描绘了亚当与夏娃被逐的瞬间,人物形象饱满结实,富有体积感和光影变化,展现出古典建筑与雕塑艺术的壮阔之美,成为文艺复兴艺术的典型特色。
众多画家对透视学的深入研究和运用,推动了这一技法的普及。保罗·乌切罗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对透视法极其执着,甚至废寝忘食。从其作品《圣罗马诺之战》中可以看出,尽管画面初看混乱且缺乏真实感,但其中的战马、戈矛和武士的肢体位置等都体现了他对透视法的探索和创新。
然而,并非所有画家都追随透视法和体积感的潮流。北方哥特式婉约纤细的风格在一些作品中依然存在,如威涅齐亚诺的《青年女子像》和皮萨内罗的《埃斯特王族公主像》等。这些作品塑造的年轻女子侧面胸像,有着修长的脖颈、平面装饰的衣纹和平整妥帖的人物轮廓线,体现了中世纪细密画的审美趣味。
桑德罗·波提切利则将这种风格发展至典范。他的作品如《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虽人物比例存在瑕疵,如维纳斯脖子过长、双肩下垂陡峭、手臂角度扭曲等,但却以优雅的平面装饰感和细致纤弱的线条,塑造出独特的美神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
答:早期文艺复兴画家关注透视、人体结构等科学法则运用,盛期艺术大师更突出人文思想,不再甘愿按雇主要求工作,而是挖掘自身潜能探寻自然奥秘与规律,这使得画家社会地位提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事迹和绘画才能至今仍被反复提及。
一、达·芬奇
达·芬奇是一位全才型的人文主义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卓越成就。在绘画方面,他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在构图、明暗、色彩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作品传达出典雅、含蓄、高贵的美感,将古典艺术的理想美原则推至新高度。例如在《最后的晚餐》中,他创新地采用横向展开式构图,将门徒们听闻基督话语后的瞬间情绪反应生动展现,通过巧妙的透视处理突出了基督的主体地位,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感。
达·芬奇独创的“薄雾法”在肖像画中运用灵活,使人物形象更加典雅柔和,如《蒙娜丽莎》《抱白貂的夫人》以及《岩间圣母》等作品,这种技法让人物轮廓与背景阴影自然融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二、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专注于艺术领域,在建筑、雕塑、绘画上都成就非凡。
他视雕塑为最神圣的艺术,其代表作大理石圆雕《大卫》塑造了形体健硕、充满阳刚之美的青年男子形象,与多纳太罗的同名雕塑不同,展现出强烈的波澜壮阔之美,将马萨乔所建立的恢宏壮阔之美推向巅峰。
他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作中,花费 4 年时间,独立完成 500 多平方米的巨大工程。天顶画中的《创世纪》以及众多人物形象,如女预言家、先知等,还有日月和动植物形象,全都充满力量感。他对每一个人物都精心构思,显示出娴熟的人体塑造能力和出色的画面组织能力。
三、拉斐尔
拉斐尔是一位气质温和、平易近人的艺术家。
他的大量作品中,圣母图尤为出色,被视为完美典范,其圣母形象单纯迷人,充满爱与美,如《草地上的圣母》《大公圣母》《西斯廷圣母》等。
受教皇委托,他在梵蒂冈的签字大厅完成的代表不同学术领域的壁画,展现了他对古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达·芬奇的作品神秘典雅,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充满力量,拉斐尔的作品柔美动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璀璨艺术画卷。
4、威尼斯画派。
答:意大利文艺复兴已有佛罗伦萨画派、米兰画派等,15 世纪后半叶至 16 世纪初产生威尼斯画派。该画派与威尼斯自由富庶的氛围吻合,作品有轻松世俗气息,宗教题材比重减少,注重色彩绚烂和光影变幻,是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的信号。
乔凡尼·贝利尼 (GiovanniBellili,约1430-1516)是威尼斯画派的奠基人。他继承了佛罗伦萨画派明暗体积塑造的特色,又赋予威尼斯画派崭新的特色。贝利尼强化了绘画中光与色的因素,他的作品中背景不再仅仅是厚重对称的建筑物,而是天空、云朵,以及蓝天下的农场、树木、田园等自然风景,色彩饱和鲜亮,人物婀娜多姿,即便是圣母图,也如同世俗生活中平凡的母亲一般温柔动人,有一种抒情诗般的柔美气息。代表作有《圣母子图》《众神聚宴》《裸女照镜》等。
16世纪威尼斯著名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都出于贝利尼门下,自然也继承了他巧妙运用光与色的传统。这一点,乔尔乔内取得了最富有革命性的成果。从他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将人物与自然风景相结合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也为后来风景逐渐摆脱作为背景的附属地位,成为独立画科的前奏。在他最神秘而令人费解的作品《暴风雨》中,风景的比例明显增多,远处的建筑、树木、河流、桥梁,以及天空中的云层与闪电,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人物反而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当然,该画的画题也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焦点。电闪雷鸣当中,年轻的母亲正在哺乳,这很像传统的圣母子图,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与母子相隔一段距离的画幅左面,一位牧羊人装束的青年正默默地注视着二人,这让人对他与母子二人的关系产生疑虑,他们何以又在暴风雨中的郊外滞留?贡布里希曾推测过,“画中的场景很可能取材于某一部古典作品或拟古典作品”,画家从古希腊诗人“描绘牧歌式爱情故事的田园诗中取材作画,并描绘维纳斯和山泽女神的美”。
提香(Tiziano,约1485-1576)威尼斯画派最著名的画家,与乔尔乔内的早逝不同,他是一位长寿的画家,在他的有生之年,威尼斯画派的声誉达到顶峰。提香驾驭色彩的大胆与娴熟令人叹服。在他之前,画家都是先作素描稿,然后通过层层上色来完成画面。但提香突破了这一禁区,使用色彩直接塑造形体,松动跳跃,随意轻松,光色的晃动,将绘画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达那厄》取材希腊神话,描绘了天神宙斯化作一阵金雨与人间国王美丽的女儿达那厄相会的故事。画面选取了金雨从窗外洒落进屋内的瞬间,达那厄躺在床上,女仆伸出衣裙去接金雨。金雨用纯金色抹就,耀眼夺目,用笔随意洒脱,有明显的笔触,一改盛期绘画工整精细的作风。提香的这种直接画法对巴洛克时期的许多画家,像伦勃朗、鲁本斯等,有很深的影响。提香在威尼斯的工作室生意很好,他招收不少助手和徒弟为他工作,这也使得署名提香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由他本人亲自完成的作品品质显然要高得多,较容易区别出来。
第二节 北欧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美术
答:在欧洲的北部,是当时被称作尼德兰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东北部一带。这里气候湿冷,不像南部地中海沿岸阳光明媚,温暖潮湿。14世纪以后,濒临北海以及莱茵河入海口的一些地区发展起来,成为手工业、毛纺织业的生产贸易地,带动城市的兴起。当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尼德兰地区的美术创作依旧忠实于哥特式传统的旧习惯例,以及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而非取法于科学、透视法解剖学。这里的艺术氛围洋溢着一种朴实的自然主义倾向,即描绘自己眼睛所见的真实,不同于意大利理想美的创作法则。这是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往我们看待文艺复兴,总是以写实、体积、透视的科学原则来概括,却忽略了不同空间的地域性特色。我们在这一节中就来探讨欧洲其他几个地区的艺术特色。
15世纪,尼德兰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师是扬·凡·埃克 (JanvanEyck,1390-1441),他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埃克(生平不详)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所作的祭坛画,据说这组画最初由胡伯特创作,最后由杨完成于1432年。这是一组以根特市的日常生活图卷与宗教题材组合而成的作品,可以折叠,有点像中国的屏风画,但用途完全不同。整个祭坛画由24个独立的画面组成,分里外两层,外层描绘有传统的圣经故事,如男女先知、受胎告知、施洗圣约翰的形象等。内层只有在节日礼拜时,将两翼打开方能看到,上层绘有耶稣、圣母、圣约翰及亚当夏娃的形象,下层是人们祭祀的场面,名为《羊的崇拜》。在这组作品中,可以看出扬·凡·埃克他并没有完全背离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国际样式”的传统,人物细长干瘦,表情有些呆板,与意大利的圆润典雅的风格有很大区别。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杨·凡·埃克最著名的肖像画,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忠实于视觉所见的真实的作画手法。与同时代的佛罗伦萨画家以精确的数学手段画出透视的方法不同,扬·凡·埃克耐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把诸如小刷子、窗台上的水果、拖鞋、长毛小狗、墙上的镜子,乃至镜子中的人物与室内陈设的倒影等琐碎的物件一一展示在作品当中,一直画到整个画面像真实世界的镜子一样为止。这样的画法同样带来了绘画的真实感,尽管它与意大利绘画之间对真实的理解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
扬·凡·埃克还是油画技术的发明者。在那个时代,画家们都是自己研磨矿物颜料,再加入不同的液体稀释,调配成黏糊状以便作画。到15世纪,有两种颜料稀释方法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是湿壁画(Fresco),就是先用石膏粉调成浆刷到墙上,趁其未干之时,再用水或胶调和颜料在上面作画,这样画面便会与墙面黏合紧密,不易脱落。还有一种叫蛋彩画(Tempera),顾名思义是用鸡蛋清(也加入少许蛋黄)来稀释颜料,这种方法主要在画木版画时使用。当时,运用不同的颜料稀释手段以期获得新的画面效果的尝试很常见,而扬·凡·埃克用油来调和的手段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与他试图表现真实世界的绘画宗旨是相吻合的。因为,用蛋清稀释的颜料干得太快,他不能借助于颜料的互相渗透形成过渡均匀的色彩变化以表现真实感,而油画则可以通过油分的控制,延缓颜料干掉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利用颜料的干湿程度,制造更为精确的画面过渡与层次,画出精致逼真的作品。这种效果震惊了他的同时代人,油画法很快普及开来,成为西方绘画的主要材料。
2、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美术
答:德意志民族以哲学理性思考见长,这一特色在绘画上也依然有明确的体现。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受北方哥特艺术与南方意大利艺术的影响,但依然有自己独到的特色。格吕内瓦尔德(约1460-1528)的祭坛画并没有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而是回到了中世纪的造型原则:按照画中人物的重要性来决定其比例的大小,这与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图》等作品的思路颇为相似。但是,格吕内瓦尔德画中的人物并没有中世纪时期人物塑造的呆板木讷,在他的《耶稣磔刑》中,人物动态的生动大大弥补了面部表情的僵化,而且,对受难基督扭曲溃烂的肌肉的刻画所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与精神上的冲击,甚至可以使人感觉到痛感,在意大利与尼德兰艺术中都找不到先例,显然是其独到的特色了。
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是阿尔伯列希特·丢勒。他也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与才能的多面手,尤其是在艺术方面,油画、水彩、版画、建筑,都能精通。丢勒的才艺全面,他能像扬·凡·埃克那样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如水彩画《兔子》,但并不将此作为绘画目的,而只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手段,为了使得他所描绘的宗教故事中的景象显得逼真可信。《忧郁》是丢勒著名的铜版画,画一位天使右手拿着圆规,左手托着下巴,陷入沉思之中。周围摆放着刨子、沙漏、天平等多种物件,应该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但其确切含义如何,有各种猜测,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丢勒还是一位肖像画大师,也开启了西方绘画中自画像的传统。他将版画的制作技巧用于肖像画的创作之中,线条的使用尤为劲利,衣纹及人物轮廓线的过渡不像达·芬奇等人那样自然服帖,仿佛故意刻出来的一样。丢勒的人物肖像很重视个性气质的表现,没有意大利绘画那种规范化的统一模式,他能根据模特的特色画出最能体现其精神气质的肖像。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自己签名及绘画题目等细节的设计,都不落窠臼,自出机杼,充分体现了他缜密的思维习惯。
活动于16世纪小汉斯·贺尔拜因 (HansHolbeintheYounger,1497-1543)是这一时代最著名的德国画家。他早年的绘画体现出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画风所熏陶的特色。但是,宗教改革的动乱迫使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最终选择永远定居英国,成为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师。他除了设计用于豪华场合的服装、首饰和家具及装饰品等工作外,还要为皇家的成员画肖像。他所画的肖像仍然体现了德国肖像画所特有的那种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这些肖像乍看起来平淡无奇,毫无戏剧性的渲染,但如果我们长久地观赏,便能看出画中的人物所流露的心思和个性。贺尔拜因擅长利用道具和场景来烘托强化人物的性格与职业特征、兴趣爱好等等,在他的肖像画的背景中,总是有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描绘,没有虚实明暗的变化,没有透视关系的延伸,每一个细节的刻画都精细入微。
今日打卡作业一、名词解释:
1.薄雾法
2.《最后的晚餐》
3.湿壁画
4. 蛋彩画
5.《忧郁》
二、思考题:
1.联系中世纪哥特艺术的特征,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在突破前人模式上的贡献。
2.对比意大利、尼德兰、德国文艺复兴的作品,指出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