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24位建筑大师的匠心之作

GA环球建筑 2025-04-22 21:04:53

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凭借“以粗犷混凝土书写诗意,借废墟再生重塑城市记忆”的理念摘得桂冠,成为继王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设计师。这一消息也让南京的四方艺术湖区重回大众视野——这片低调的园区内,竟藏有包括刘家琨、王澍在内的24位国际建筑大师的匠心之作,堪称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建筑盛宴。

四方酒店

刘家琨(中国)

设计师以“化整为零”的巧思,将建筑隐匿于山坡草地之间。从正面望去,深浅交错,构成了高度抽象的现代水墨画;侧观则见其顺应山势起伏,与自然浑然一体。

三合宅

王澍(中国)

该作品延续了对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人字形屋顶与中式花窗围合一方浅池,倒影中建筑与水波相映成趣,形成极具东方美学的画面语言。

碉堡

张雷(中国)

整个建筑被分解成五个立方体、叠为四层,高度与周围林木齐平,既消隐于山谷,又以几何切割的现代语言突显存在感;外立面上有许多不规则的孔洞,犹如隐秘的碉堡。

归隐

周恺(中国)

为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建筑仅沿湖露出一角,主体掩映于密林深处,营造出“隐逸山水间”的意境,与自然达成微妙平衡。

折房子

刘珩(中国香港)

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造型主体是一张很长的“纸”从高处蔓延至坡地,结构体系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仿佛由“纸卷”折成的空间。

南京四方美术馆

斯蒂文·霍尔(美)

南京四方美术馆位于整个四方艺术湖区的入口处,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以反重力结构打造出充满未来感的形态。该展览空间由一条回形的长廊组成,不断变化的视角将参观者的内部体验与“交错”的总体设计概念相呼应。

六间

艾未未(中国)

“六间”在语言上将建筑的功能和形体分解还原为基本的构成元素——由相同体量构成的标准独立单元和连接这些单元 ( 6x6x6的立方空间 ) 的通道走廊。建筑整体由清水混凝土建造。基本的几何形体明晰和富有变化灰色、无修饰的建筑在绿色环境中和谐、平静。

孟菲斯楼

埃托·索特萨斯(意大利)

意大利设计大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以跳跃的色彩凸显形状,并融入古典回廊元素,通过模块化拼接赋予建筑游戏般的灵动气质,彰显孟菲斯学派的叛逆精神。

会议中心

矶崎新(日本)

遵循“隐形建筑”理念,整座建筑嵌入谷地,与地形完美融合,仅以低调的轮廓回应自然环境的召唤。

舟泊

马蒂·沙那克塞那豪、

皮若·沙那克塞那豪(芬兰)

北欧极简风与东方诗意在此交汇。建筑外覆颇有历史感的”绿色青铜“,形似泊岸之舟,内室则以木质与自然光传递北欧特有的静谧与温暖。

流动空间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日本)

流动空间是个微露水面的环形半岛,白色、轻盈、流动。设计师通透的材质与流动的形态模糊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诠释出“轻盈如雾、自由若风”的设计哲学。

光盒子

大卫·阿贾耶(英)

整个房子像一个密闭的容器。除了两个起居室开有大玻璃窗,外墙的其余部分只有小方洞,造型十分前卫。室内随日照变化投射出动态光带,营造沉浸式空间。

竹影

肖恩·古德赛尔(澳大利亚)

338m*8m的立方体嵌入老山,条形码般的立面设计灵感源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住宅项目,将工业化秩序感注入山野之间。

南京四方艺术湖区游览地图

顺时针方向:美术馆—会议中心(红色建筑体)—孟菲斯楼—沿着湖边走到底可见“水榭”—从水榭后方的小路沿着建筑公园参观六间—三合宅—晶舍—舟泊等建筑。

逆时针方向:从美术馆右侧往建筑公园走—依次参观舟泊—归隐—碉堡—睡莲等建筑,最后走到水榭再沿湖漫步回到休闲中心—会议中心—美术馆附近。

从混凝土的诗意到色彩的狂欢,从东方隐逸到未来幻想,四方艺术湖区以建筑为媒介,串联起全球大师的创造力,成为一座无需言语的“露天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建筑的集合,也是一场关于空间、文化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