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偶里的棋手:一场骗了欧洲50年的“人工智能”闹剧》

平行宇宙Kane 2025-04-25 16:47:32

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技与资本的力量让世界天翻地覆。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却藏着一股子荒诞劲儿——人们疯狂迷恋新奇玩意儿,哪怕它毫无用处。比如,那时候的巴黎人为了看一场“自动下棋机”表演,能挤破脑袋。可谁能想到,这玩意儿压根儿不是机器在思考,而是里头藏了个象棋高手在操控!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衣”式的闹剧,只不过披着科技的外衣。那句老话说得好,“眼见未必为实”,可偏偏有人宁愿相信魔术,也不愿动脑子想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漏洞百出的骗局,却能让人趋之若鹜?

这事儿得从1770年说起。匈牙利工程师沃尔夫冈·冯·肯佩伦捣鼓出个“自动下棋机”,外形是个穿着土耳其长袍的木偶,坐在大柜子前下棋,号称能击败任何人类棋手。欧洲人哪见过这个?立马炸了锅。拿破仑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这种大人物都跑来挑战,结果被“机器”杀得片甲不留。其实呢,柜子里藏着个象棋大师,用磁铁棋盘和巧妙的机械装置偷偷操控木偶。可愣是几十年没人拆穿——观众光顾着惊叹“科技奇迹”,连柜门偶尔漏出的人影都假装没看见。

最逗的是,这骗局能火全靠“人设营销”。肯佩伦给木偶穿上土耳其服饰,欧洲人一看就联想到了“东方神秘力量”,自动脑补出合理性。后来有个叫梅尔策的商人接手生意,更是把戏精精神发挥到极致:开赛前先让观众检查空柜子(其实里头有暗格),再安排托儿上台假装轻松赢棋,等真正的高手来了才让藏着的棋手发力。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连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都上了当,还认真研究起“机器算法”。

真正的高潮发生在1809年。当时法国棋王菲利多尔去世前留下句话:“这世上只有三个人能赢那台机器——我、我的学生,还有...”话没说完就咽了气。结果全欧洲的棋手都魔怔了,排着队给梅尔策送钱,就为证明自己是“第三人”。直到1827年,有个英国记者钻柜子偷拍才揭穿把戏。可你猜怎么着?真相曝光后,观众反而更来劲了,最后这台“著名骗子机器”竟是在费城博物馆展览时,被一场大火烧成灰才彻底谢幕。

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闹剧,活脱脱是一面照妖镜。当年那些社会名流哪个不是聪明人?可偏偏集体中了“科技迷信”的毒。就像现在有人对着手机算命软件磕头,本质上和19世纪围着木偶惊呼“人工智能”的观众没啥两样。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每当新技术出现,总有人把工具当神拜。

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我们笑得太早了。如今某些区块链项目、元宇宙地产,不也是新时代的“自动下棋机”吗?只不过木偶换成了NFT,磁铁棋盘升级成了算法黑箱。老祖宗早总结过:“太阳底下无新事”,骗术会迭代,人性却永远停留在同一个版本。下次再遇到“颠覆性创新”时,不妨先想想那个土耳其木偶——如果它当年能开口,大概会翘着胡子嘲笑:“傻瓜,我兜里的棋手都换第三茬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