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口就要打破伤风?是小题大做吗?关于破伤风的二三事,别忽视

梦槐玩转养护 2025-03-28 04:06:58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破伤风的预防与治疗指南.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破伤风疫苗接种策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小时候摔倒,膝盖磕破,妈妈总是急得不行,嘴里念叨着:“快去打破伤风针,不然会得破伤风,锁住喉咙,命都没了!”

那时候不懂破伤风是个啥东西,只知道一听到“针”就害怕,哭着喊着不肯去。

长大后,发现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犯嘀咕:小小的伤口,真的有必要打破伤风针吗?

破伤风到底是个啥?

破伤风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古代刑罚,实际上它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这家伙本事不小,最喜欢藏在泥土、铁锈、灰尘、动物粪便里,一旦有机会钻进人的身体,就会释放神经毒素,让肌肉僵硬、痉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命都没了。

这种细菌特别狡猾,它不需要空气就能存活,甚至能在伤口里“装死”,等个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等到机会成熟了,再开始作妖。

所以有时候伤口看着好了,人却突然开始肌肉抽搐,嘴巴张不开,等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往医院一躺,医生摇摇头,说:“来晚了。”

什么伤口才危险?

有人说,只有铁钉扎伤才会得破伤风,这其实是个误解。

铁钉只是个“典型代表”,但凡是深而窄、不容易清洗的伤口,都可能成为破伤风菌的温床。比如:

生锈的钉子、刀片划伤——这类东西往往藏污纳垢,细菌特别多。

玻璃碎片、木刺扎进皮肤——这种伤口常常又深又小,细菌进去后很难清理干净。

动物咬伤、抓伤——特别是猫狗以外的野生动物,比如老鼠、猴子,它们的牙齿和爪子上可能带着破伤风菌。

农田、花园里弄伤——土壤里是破伤风菌的大本营,手上有口子,又碰了泥巴,那就是给细菌开门迎客。

外伤后处理不当——比如伤口没彻底清理,直接贴个创可贴,或者用土方法“止血”(有人竟然用烟灰、牙膏涂伤口),这些都会增加感染风险。

破伤风的症状到底是啥?

很多人以为破伤风感染后,伤口附近会红肿化脓,其实不然。

破伤风菌不是靠溃烂作恶,而是靠制造神经毒素,所以它的症状主要是肌肉痉挛,而且往往是从面部开始。

最典型的表现是“牙关紧闭”——开始觉得嘴巴有点发紧,慢慢地张不开了,表情肌也变得僵硬,看起来像是在使劲憋笑。接着,脖子、背部、四肢的肌肉也会出现强烈的痉挛,严重时整个身体会像弓一样往后仰,这种姿势甚至有个专业名词,叫“角弓反张”。

连控制呼吸的肌肉也跟着抽搐,人会因为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从感染到发病,通常需要3到21天,大多数人在7天左右开始出现症状。

越早发病,病情通常越严重,死亡率也越高。

什么时候要打破伤风针?

这里就得分情况了。不是所有伤口都要打,但有些情况,医生一定会建议你赶紧去医院:

伤口深、窄,不容易清洗——像钉子扎伤、玻璃刺伤这种,风险高。

伤口接触过泥土、动物粪便——这些地方是破伤风菌的乐园。

伤口超过6小时才处理——时间拖得越久,细菌越容易繁殖。

身体没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者疫苗接种史不清楚——如果你小时候没打过基础免疫,或者10年内没打过加强针,那感染风险更高。

如果医生判断你有感染风险,一般会给你打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再补一针破伤风疫苗,确保万无一失。

破伤风疫苗,真的有用吗?

当然有用!

破伤风疫苗的保护率接近100%,是预防破伤风最有效的方法。我国的儿童免疫规划里,破伤风疫苗是和百白破疫苗一起打的,2、3、4个月各打一针,1.5岁再打一针,这叫基础免疫。之后每10年补一针,就能长期保持免疫力。

有些人觉得自己平时不容易受伤,就懒得打疫苗,等真遇到危险了,才慌慌张张跑医院。

破伤风这种病,一旦发作,死亡率高得吓人,而且治疗过程极其痛苦,远远比打一针疫苗难受多了。

破伤风发作了,还有救吗?

如果真的感染破伤风,治疗就比较复杂了。医生会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中和毒素,同时用抗生素杀死细菌,还要给患者用镇静剂、解痉药,甚至上呼吸机维持呼吸。

整个治疗过程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而且即便抢救过来,也可能留下后遗症,比如肌肉僵硬、行动受限。

最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

受伤后,第一时间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伏消毒,如果伤口深或者污染严重,就不要犹豫,赶紧去医院问医生要不要打针。

总结一下

破伤风这个病,听起来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

它不像感冒那样常见,但一旦找上门,后果极其严重。小伤口不一定都会感染破伤风,但一旦感染了,死亡率高得吓人。

别拿“小题大做”当借口,受伤后该清洗的清洗,该消毒的消毒,该打针的打针,别等到肌肉僵硬、嘴巴张不开了,才后悔莫及。

人这一辈子,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有些病,是能防就一定要防的。

破伤风,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2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