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旅游与赏花经济

守望自然 2025-04-08 12:01:06

植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独特的本土花卉品种,如牡丹、月季、杜鹃等,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而且我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如杜鹃象征思乡,梅、兰、竹、菊寓意清高和淡泊名利等。同时,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外来花卉品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赏花资源。

花卉作为旅游亮点,能够有效提振消费,让乡村经济实现从单一的景观依赖型向复合型、多元化模式转变,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目前,我国城市、乡村在观赏性植物开花时期开展的观光、休闲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价值万亿的大众休闲以及旅游产业。例如,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河南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8亿元。以湖北武汉樱花节、江西婺源油菜花节等为代表的花卉节庆活动,已成为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赏花经济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存在花期短暂、产品同质化及游客攀折花枝、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同样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

赏花经济不只是围绕花卉资源开展的旅游和相关产业经济活动,还涉及种植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季节性消费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赏花经济的核心是利用植物自然景观吸引游客,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因而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对于乡村地区而言,赏花经济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民宿经济和手工艺品市场的繁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一些地区通过发展花卉种植与加工产业,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赏花季”“花朝节”等春季特有的主题旅游活动都受到火热追捧,赏花经济带来的节事活动效应十分明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共赴春天之约,促进了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随着旅游业态愈加丰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从物质消费转向体验消费。在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赏花游作为低成本、高体验感的旅游方式,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花期的延长能持续带动相关产业消费的增加,同时把赏花游与文化、康养、研学等深度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体系。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纷纷利用当地花卉资源打造旅游品牌,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逐渐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政府鼓励农民以“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发展花卉种植、庭院经济、民宿经营,同时提供花卉加工、手工艺制作、农产品销售等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多元融合转型,提升乡村发展韧性。

实践中,可通过错峰种植,优化花期布局和丰富相关配套设施及产业,引入不同花期的花卉品种,实现多季赏花,打造“四季花海”。与夜经济相结合,搭配光影艺术,提高夜间赏花的魅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利用现代种植技术,发展温室赏花,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冬季引入温室大棚技术,种植热带花卉植物,使游客不仅能全年赏花还能异地观花。此外,“春逝”与“落花”本是赏花的遗憾之美,也是自然周期的必然。赏花游发展应适当留白,不刻意追求“四季常开”,让短暂的花期成为值得等待的季节性体验,融入诗词文化、中式禅意美学,提醒游客“惜花惜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通过落花堆肥、生态科普等方式,让游客理解花谢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赋予赏花经济更深的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

赏花不仅是视觉体验,还是地区文化特质的展现,形成展示城市文化的“独家花语”。赏花经济成功的共同点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赏花品牌,形成类似“洛阳牡丹甲天下”的IP效应。婺源油菜花、武汉樱花、洛阳牡丹花会等都是赏花经济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的精准定位、品牌塑造、配套产业延展以及数字化营销。例如,婺源油菜花节不仅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还结合摄影大赛、自驾游等,拓展了赏花经济的参与方式。在国外,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赏花经济较为成熟。其中,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旅游经济以“景观+产业”模式发展,不仅限于赏花,还涵盖了薰衣草精油、香氛、护肤品、手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了区域品牌价值。

摘编自”“一季花”如何成“四季春”?——对话多元化乡村消费新场景”,原载《农民日报》。

0 阅读:1

守望自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