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的纽约,寒风凛冽,却挡不住联合国安理会内热烈的讨论氛围。
这一天,安理会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持续已久的俄乌冲突,而这场会议,因其特殊的时效性——可能成为本年度最后一场,乃至美国本届政府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告别演出——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美国,作为本月的轮值主席国,无疑在议程的安排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几乎将所有的焦点都聚焦于俄乌问题,而叙利亚、巴以等长期存在的热点则被暂时搁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的发言,如同一股清流,直击问题的核心。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便是在其安理会生涯的尾声,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伍德也不忘利用这一平台,对中国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攻击。
这并非伍德首次在公开场合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提出质疑,早在12月16日的安理会公开会上,他就曾以此为由,批评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声称中国此举是在为“俄罗斯国防工业提供援助”,从而加剧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
面对伍德的不实指责,耿爽当即予以有力回击,他提醒美国代表团,当前乌克兰问题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也在逐渐转移,美国的发言稿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出这种变化呢?这一提醒,既是对美国固执立场的批评,也是对国际社会期待和平呼声的呼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耿爽的提醒似乎真的起到了作用。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伍德确实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发言稿,他一改往日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暗示“中国言行不一”,强调“行动比言辞更重要”。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转变并未持续太久,伍德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继续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进行无端指责,要求中国利用其“影响力”对俄罗斯施压,以促使俄乌冲突早日结束。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
伍德在发言结束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留在会场等待其他代表的反驳或提问,而是直接起身离席,仿佛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无需再面对任何质疑或挑战。

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包括耿爽在内。
在准备对伍德的发言进行反驳时,耿爽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讶和不解,他环顾四周,确认伍德确实已经离开,最终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他现在人好像已经不在了。”
伍德的离席,无疑为耿爽的发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他首先强调,中国从来不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也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
中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致力于推动俄乌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
因此,美国要求中国发挥“作用”,实际上是对中国角色的误解和误判。
接着,耿爽对美国的双重标准表示了强烈的质疑。
他指出,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发挥作用,推动俄乌冲突的解决;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的和平努力进行诋毁和抹黑,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也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
美国这种做法,究竟是在真心寻求和平,还是在蓄意挑动对抗?
最后,耿爽强调了当前乌克兰局势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乌克兰问题正朝着和平的方向迈进。

然而,美国却似乎对此视而不见,继续坚持其固有的立场和策略。
耿爽不禁问道:美国打算什么时候能够与国际社会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
为了证明中国的立场和努力并非孤立无援,耿爽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
就在会议前两天,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个“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召开了“和平之友”小组会议。
这些国家包括巴西、阿尔及利亚等,他们都对近期俄乌冲突的升级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并一致呼吁尽快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进程。
这一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也证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耿爽的发言,不仅是对伍德无理指责的有力回击,更是对中国和平立场的坚定阐述。
他强调,当务之急不是“打嘴炮”,而是真正做到推动和平谈判。
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
然而,这需要所有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和诚意,而不是像伍德那样,说完就走,不负责任地逃避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总之,这场会议不仅暴露了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固执和偏见,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态度和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国际社会能够更加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让和平的阳光早日照耀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环球网、参考消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