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这辈子真是大起大落,虽然出身不好,但一度风光无限,立下大功,可最后却惨死。更离奇的是,这悲剧还是他身边的人一手策划的。想想都让人感叹不已。
不过,咱们读历史悲剧,重点不是光去怀念和心疼那些悲剧事儿,而是要深挖悲剧是怎么来的,好让这种悲剧别再重演或者少发生点。因此,邓艾那坎坷的一生,真的挺让人琢磨的。
有人说邓艾之死就是因为他同事钟会嫉妒他的才能,想抢他的功劳,但这种说法太片面,也不深入。其实,钟会只是导致邓艾死亡的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还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以及邓艾自身的情况去找。
咱们聊聊邓艾这个人吧,他到底是个啥样的角色?为啥在灭了蜀汉之后,他就突然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感觉跟大家格格不入了呢?咱们一起深挖一下,看看事情到底咋回事。
【邓艾的生平简介】
邓艾他们家以前在南阳新野那边挺有名望的,但说到底,他们跟东汉开国时候的大功臣邓禹家族到底有没有亲戚关系,这事儿现在也说不清了。
邓艾从小就没了爹,这就是为啥大家都说他出身贫寒。家里没了主心骨,谁能真心实意地给你那份应有的尊重呢?
不过邓艾挺幸运的,有个好妈妈。他妈特别明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一直咬牙坚持,让邓艾从小就上了好学校,接受了不错的教育。
208年,那位出了名的拆迁高手一路往南来到了荆州。荆州的老百姓在曹操的大规模拆迁行动下,只好无奈地离开家乡。就在这时,邓艾和他的母亲、族人也被强行迁到了汝南,就是现在的河南上蔡,让他们去那儿屯田务农。邓艾先放了阵子牛,后来又跟着母亲搬到了颍川。
邓艾打小就过得挺苦,日子穷困,还老搬家。他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混出个样儿来,这从他最早给自己挑的名字就能瞧出来。他叫范,字士则,意思是“文章要做世人的榜样,行为要成为士人的规矩”,他梦想着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后来因为跟族里人的名字重了,才改成了邓艾这个名字。
邓艾虽然有着远大抱负,但大家都知道,从底层往上爬,那可不是条好走的路,充满了重重困难。并不是说寒门出身的人能力差,或者决心不够,关键是他们能碰到的好资源、好机会、好平台、好人脉,实在是太少了。
邓艾因为肚子里有墨水,慢慢在种地的百姓里冒了尖,大家推举他去做典农都尉的学士,这个位置就像是县里管农业的头头的助手。可那典农都尉觉得邓艾说话有点结巴,不够体面,就把他打发去守稻草堆了。
邓艾在县农业局的最前线一待就是快20年,后来靠着年头熬,才勉强升了个典农功曹的小职位。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邓艾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军事研究上。他特别热衷于记录旅行见闻、考察地理环境,还常常自个儿模拟打仗玩。
有一次,邓艾跑到洛阳去交工作汇报材料,没想到撞上了朝中大佬司马懿,并且一下子就被司马懿给看上了。司马懿很赏识他,直接就把他调到了太尉府当助手,后来又升他做了尚书郎。说实话,有时候前面苦哈哈干了二十年,都不如领导一次正眼相看。职场嘛,这种情况多了去了,习以为常了。
司马懿看重邓艾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步飞快。
咱们得聊聊司马懿这个人,他后来干了些让人瞧不起的事儿,结果名声就臭了。不过说实话,在治理军队和管理百姓这方面,他还真有两把刷子。就像蜀汉的那个丞相诸葛亮一样,司马懿走到哪儿,就把建设带到哪儿。他忙着修水利,搞各种基础建设,还屯兵屯田,储备战略物资,准备得挺周全。
所以,邓艾因为专业对口,作为引进的人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就像司马懿在淮南战区时,特别看重他。那时候,邓艾就像淮南战区的后勤大管家,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做得非常棒。
另外,邓艾在后面的好多举动和想法里,都明显带着他老上司司马懿的风格。大家都讲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本事,但其实邓艾更像是把司马懿的那一套给学了个十足。
后来,邓艾在屯田方面干得非常棒,司马懿这个上司就慢慢让他接触军事方面的事儿了。他先是做了军事上的助手,没过多久,就被提拔为南安(现在甘肃陇西东南那块儿)的太守。这样一来,他就在大西北扎下根来了。
在曹魏那会儿,西北的地盘主要是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在罩着,邓艾能露脸的机会其实并不多。但话说回来,邓艾这人特会瞅准时机。
公元249年那会儿,姜维带兵去打雍州,还在曲山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岷县东边大约百里远,建了两座城,当做他们的老窝。邓艾发现了姜维的软肋,就是他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了。于是,邓艾想了个狠招,决定直接猛烈进攻。他让人把路给堵了,水源也给切断了,就这么着,姜维就被打退了,他建的那两座城也被邓艾给占领了。
之后,邓艾又精准地猜中了姜维打算杀个回马枪,还有那套声东击西的计谋,再一次把姜维治得服服帖帖的。
邓艾因为这次表现非常出色,被封为了关内侯,还当上了讨寇将军。没过多久,他又升职做了城阳太守,城阳这个地方,现在大概在诸城的东北边。
那时候,并州的右贤王刘豹把匈奴各个部落统一了起来。邓艾就早早地给朝廷出主意说:那些跟我们不是一路的人,心思肯定不一样。咱们得趁着刘豹那边有人反叛的机会,把他们拆成两个国家。之后呢,给他们封个名号,让他们乐意给我们打工,比如说派他们去雁门关看门就挺好。还有啊,得让他们跟我们汉人保持距离,别让他们乱了套,也别让他们占了我们的便宜,或者是学走了我们的好东西和本事。
司马师对他老爹司马懿一手栽培的得力助手邓艾,那是相当认可,经常听取邓艾的好点子。后来,他还提拔邓艾去当汝南太守,这简直就是让邓艾荣归故里嘛。回到汝南的邓艾,没了战事就专心搞发展,历史记载说:“邓艾到哪,哪就荒地变良田,军民都过得挺好。”
253年二月份,差不多就在司马师掌权那会儿,江东那边儿的强硬派头头儿诸葛恪,又带着人马去攻打魏国了。不过呢,他没能攻下合肥新城,只好灰溜溜地撤军了。邓艾就跟司马师说:“诸葛恪这家伙,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老这么没完没了地打仗,江东那边儿迟早得闹内讧。他这么折腾下去,离完蛋不远了。”
后来,诸葛恪真的就像邓艾说的那样,被自家人发动兵变给干掉了。邓艾这个半仙儿呢,就被升为了兖州刺史,还加了个振威将军的头衔。兖州这个地方,还有兖州刺史这个官儿,在曹魏那可是相当有分量,毕竟这是曹操大佬起家的第一块地盘。邓艾这人吧,一直都想干点大事,所以他一到兖州,就开始动手整风了。他看那些兖州的权贵和当官的,一个个都太浮夸,不实在,于是他就提倡大家要脚踏实地,多抓农业和战备,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在淮南那三次大乱子中的第二次,就是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一块对抗司马师,最后把司马师给弄死了那事,邓艾站得那叫一个稳。他直接把毌丘俭和文钦派来拉关系的人给宰了,还追着文钦屁股后面打,一直打到文钦跑到东吴去。那时候,他还把想趁机捣乱的江东那帮人给镇住了。就因为这些大功,邓艾被封为了方城乡侯,还临时当上了安西将军。
司马师去世后,姜维又带着军队去北伐了。征西将军陈泰和雍州刺史王经没能守住防线,被姜维的军队给围在了狄道城。这时候,邓艾又被紧急派了出来,去大西北当救兵了。
邓艾又一次向他的老师司马懿表示敬意,并提出一个策略:先不管狄道,稳扎稳打再往前推进。但西北军的主帅陈泰认为还是得主动打过去。所以,他把邓艾和后方的司马孚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一块去解狄道的围。陈泰放出话来说要切断蜀军的后路,再加上狄道那边蜀军一直打不下来,姜维一看形势不妙,就撤军了。
那次事件过后,邓艾就被正式封为了安西将军,还给了他假节的权力,并且让他同时管理护东羌校尉的事务。
新上任的邓艾又一次坚决地反驳了大家的意见:好多人说姜维多次北伐都没占到便宜,最近应该不会再来攻打我们了。但邓艾凭着他对姜维的了解,断定姜维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他赶紧加强了防御准备。
果然没错,姜维新年一过就又开始北伐了。这回北伐,邓艾那边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且说好要在上邦(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跟姜维碰头的胡济,也没按时到。结果,姜维被邓艾打得落花流水。邓艾因为这次胜利,被提拔成了镇西将军,还管起了陇右的军事,被封为邓侯。他的儿子邓忠也跟着沾光,拿了个大奖,被封为食邑五百户的亭侯。
过了一年,姜维瞅准淮南第三次叛乱的时机,又一次挥师北伐,结果还是老样子,被邓艾给稳稳挡了回去。邓艾因为这次功劳,升为了征西将军,食邑加到了六千六百户,比“五子良将”里任何一位都多。说到邓艾灭蜀那会儿,他的封邑更是达到了两万户,更是无人能及。
262年那会儿,姜维把军队驻扎在了沓中。司马昭呢,他因为在街上杀了皇帝,急需找个大事儿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还想借此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所以就发动了攻打蜀汉的战争。在安排这次打仗的人员时,司马昭给邓艾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他把主要指挥和进攻的任务都交给了自己圈子里的人钟会,却让邓艾,这个司马家的铁杆粉丝,去给钟会打下手,牵制沓中的姜维。这让邓艾心里很不爽,毕竟他自认为挺了不起,而且以前战绩也挺好。
邓艾一开始就直接且多次反对司马昭的决定和安排,后来是司马昭派他的主簿师纂,带着权威令牌到邓艾的军队里当司马,这样才最终让邓艾改变了主意。
蜀国因为听了姜维的“集中兵力,防守山谷”的国防策略,结果把汉中周围的地方都拱手让人了。再加上姜维这家伙,把大部分主力军队都留在了沓中,磨磨蹭蹭就是不回来帮忙,所以钟会轻而易举地就拿下了汉中。等姜维终于想起来要回防的时候,钟会已经把他堵在了剑门阁,动弹不得。
可要是故事到这儿就完结了,那攻打蜀国的大头功劳就得归主帅钟会了。可邓艾这人主意多,他琢磨着跟诸葛绪联手,一起往南打。但诸葛绪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拒绝了邓艾,转身就站到了钟会那边。结果呢,诸葛绪被钟会找了个由头,军权被夺,还被押回去治罪了。
邓艾心里不服钟会,决定拼一把。他打算带着自己的三万亲信士兵,悄悄走过那700里没啥人走的阴平小路,直接冲到成都平原去。按常理说,这简直就是往火坑里跳,但因为蜀汉那边已经没什么斗志了,邓艾一路上居然没碰到啥大麻烦,就碰到了诸葛亮他儿子诸葛瞻稍微挡了一下,最后他就这么把整个蜀国给拿下了。
灭了蜀汉以后,邓艾就开始有些得意忘形,啥事儿都插手管了起来。他在四川那边安抚老百姓,笼络人心,还打着皇帝的旗号,擅自任命了一大堆官员。更过分的是,他直接把蜀汉的大臣都收到自己手下干活。他还上书建议把刘禅留在四川,当个招牌,好稳住民心。
事后,他又让人在绵竹把战死的魏兵和蜀兵埋到一块儿,还建了个高台当纪念碑,显摆自己的战功。而且,他老在大家面前自夸,说姜维其实也挺牛,但碰上更牛的自己,就只能被压一头。蜀汉的老百姓啊,算是走运碰到我了,要是摊上东汉那个杀人如麻的吴汉,你们早完蛋了。他这话的意思就是,你们得感激我邓艾才行。
刘禅举手投降后,姜维也跟着向钟会低了头,这样一来,蜀国就算是彻底玩完了。接下来,就是论功发奖的时候了。邓艾因为灭蜀立了大头功,被封为了太尉,而灭蜀的主要指挥官钟会呢,被封成了司徒。说到封地,邓艾多得了两万户,钟会呢,就少点,只多了一万户。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心里的落差,让钟会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开始拿邓艾之前私自封官的事,还有他提出的攻打吴国的计划来说事,把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书信动手改了,改得特别傲慢、没礼貌。
司马昭这人,政治手腕了得,心里头总防着那些立下大功的人。所以他很快就派了自己信得过的人,监军卫瓘,去跟邓艾说一声,得守规矩,听指挥。有啥事儿得先打个报告,别自个儿说了算,得按流程来。
谁能想到,邓艾这家伙,要么是政治头脑不够灵光,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有能耐了,想干啥就干啥。他不仅跟司马昭据理力争,还拐弯抹角地说,不让他去攻打吴国,那就是在坑害国家。
这么一来,钟会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就编造了个理由,说邓艾要叛乱。胡烈、师纂这些魏军的大人物也跟着起哄,这样一来,邓艾就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监军卫瓘瞅准机会,突然就把邓艾给抓了起来。
后来,卫瓘成功阻止了钟会的反叛计划,他心里盘算着要独揽平定蜀地的功劳,还怕被人揭发出自己参与陷害邓艾的事,就找了个和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让他去追正被押解去京城的邓艾父子。田续一追上,就把邓艾父子以及师纂都给处决了,算是灭了口。
邓艾和钟会这两位打下蜀汉的大英雄,都没能等到朝廷发奖励的那天,就早早地退场了。特别是邓艾,他走得真挺冤枉,是被人陷害才没了命的。
后来,司马炎一手创建了晋朝。他虽然最终给邓艾翻了案,但只是给邓艾的亲孙子邓朗封了个不起眼的小官职——郎中,这更像是为了平息民愤而给的一点小补偿。再看看那个真正搞叛乱的钟会,他的待遇可就不同了。朝廷不仅没阻止他家人给他收尸,还手下留情,只杀了钟毅和钟邕几个,像钟峻、钟辿这些人都被赦免了,之前当官的继续当官,爵位也没动。
【邓艾之死的问题出在哪里?】
邓艾这辈子,说实话,没干啥特别坏的事儿。他那么突然就没了,确实让不少人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这大概就是大家心里头对公平有点儿执念吧。但要是咱们按现实的规矩来瞅瞅,邓艾这人,性格上、做事上,确实有不少能要命的短板和差错。
邓艾有个毛病,就是爱乱出风头,不分啥场合。就拿那次他被调到西北去帮陈泰解狄道之围来说吧,一见面他就嚷嚷着要放弃狄道和那被围的雍州刺史王经,还说什么“这是壮士断腕”。你说壮士断腕那是断别人的腕,当然不觉得心疼。可你得想想,陈泰为啥让你们来支援?不就是想和姜维耗着,等你们去救王经和狄道的人吗?再说了,邓艾你动不动就提牺牲、放弃一个刺史级别的大官,这让王经和他背后的人以后怎么看你?你咋不牺牲放弃自己呢?
邓艾的第二个短板,就是碰到好处时,容易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你确实是司马懿的老战友,但你真能跟司马昭那种贵族子弟相提并论吗?为啥伐蜀的时候,让钟会当老大,你只能当个帮手?还不是因为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红人,而你不是!你心里不服气,就老跟安排对着干,直到司马昭派师纂来给你点颜色瞧瞧,你才肯低头,这又是何必呢?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你到底图啥?
邓艾第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老爱不顾一切地去抢风头、争功劳。钟会打下了汉中,你却不甘心,非要跟他争个高低,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那条700里的阴平小路,简直就是条死亡之路,你竟然带着3万大军去冒险,这真的是明智之举吗?3万多士兵,是不是就等于在拿生命去碰运气,最后只剩下一万多破衣烂衫的残兵败将了?要是蜀汉那边稍微正规地抵抗一下,你邓艾和那些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的士兵,怕是要全军覆没了。就算你侥幸没死,兵力损失这么惨重,朝廷能轻易放过你吗?就算你赢了这次,那又怎样?你之前跟钟会不对付,赢了之后他就会对你心服口服吗?钟会可是你的直接上司,想给你穿小鞋还不是轻而易举,后来他不就用了自家传世的书法技巧,把你的信件改得让人看不出破绽吗?
邓艾的第四个大问题就是,一赢了就得意忘形。瞧瞧他打败蜀汉后的那些行为,简直是在给自己挖坑。你擅自给大伙封官加爵,代替皇上发号施令,这哪儿成啊?还打算把刘禅留在蜀地当招牌,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在蜀地拼命拉拢人心,官员百姓都夸你,好处全让你占了,领导还怎么混?伐吴这事儿,你不跟领导商量,直接通知一声就算数了,被拒绝、被警告了,你还不服气,反过来教领导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甚至说领导为了私利不顾国家利益,你这膨胀得也太离谱了吧?你这么一通瞎折腾,钟会他们说你想造反,司马昭能不信吗?
邓艾有个大问题,就是他在人际交往上真是一塌糊涂。这家伙吧,特别自我,特别是有权有势后,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你觉得钟会不行,资历、能力都不如你,这想法挺正常。但你能不能别表现出来?能不能别在国家大事上跟他赌气?你得明白,到了高层,决定利益分配的可不是个人本事。你要是不服气,看谁不顺眼就跟谁对着干,那你最后肯定得被孤立。结果呢,钟会告你黑状时,那些蜀地的高级干部,是不是都站到他那一边去了?大部分人都盼着你邓艾倒霉,这时候你还能说自己人际关系处理得不错?这就好比壮士断腕,结果断的是你自己的腕,疼不疼啊?
为啥邓艾会有那么多、那么明显的性格短板和行为失误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他那穷苦的出身闹的。他从小家里没钱没势,结果就掉进了个“缺啥就疯狂想要啥”的怪圈里。你瞅瞅,邓艾这跟韩信是不是特别像?
来自普通家庭的人,通常对名利地位、得到他人赞许这些事儿特别上心,而且往往竞争意识特别强烈和显眼,到最后,就免不了会陷入“拼得太狠”这种境地。
普通的老百姓往往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不太全面,甚至有点扭曲,说白了,就是那些小时候吃过太多苦头的人,往往性格上有点吓人。他们特别想改变命运,证明自己,可因为见识、信息、人脉、机会都有限,就容易变得粗鲁又极端。我就想着,要用我自己的办法去改变这个世界,只要是我看上的东西,我就会想尽办法去得到,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他们才不会管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不对、合不合理,更不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找平衡。
再说了,像邓艾这种人,一旦真的爬上了人生的巅峰,很可能就会飘飘然,说白了,就是容易变得跟暴发户似的。你看他灭了蜀汉之后,那感觉,不就跟忘了自己老子娘是谁了一样嘛?
古往今来,像邓艾这样的人其实不少见,但他们大多没能有个好结局。毕竟,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想要真正混进上流社会,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算你好不容易挤进了某个高层圈子,里面的老前辈们多少也会对你这个新来的有点排挤。再加上,你对圈子里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不了解,也不照着做,人家能不刁难你吗?
最后,我再说一句,邓艾在灭了蜀汉之后,紧接着就吵嚷着要去攻打东吴,这其实是个挺大也挺明显的政治失误。咱们想想看,当时曹魏就剩下俩对手了,全让邓艾你给收拾了,那后果得多严重?司马家还没正式篡位呢,他们能不怕吗?你邓艾的声望和功劳已经无人能及了,司马家能放心留你吗?不把你除掉,他们能安心坐稳江山吗?还哪有脸去逼皇帝退位呢?
虽然上面说的事情听起来有点沉重,但生活本质就是这样。咱们没必要变得特别老练狡猾,但基本的为人处世还是得知道点。咱们不去算计别人,但也得有点自我保护的想法吧。邓艾不会去害别人,可他就是缺了点保护自己的心眼儿。
【一点点现实思考】
大家都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人被“欲望”这两个字给折腾得不轻。那咱们该咋避免和减少这种折磨呢?说白了,就是得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另一个就是得学会节制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强,就是说咱们得提升满足某些欲望的能力;而节制欲望,就是要把那些没必要、不现实的欲望给砍掉,这样才能少些烦恼和风险。
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心里头点子多,但手上功夫不行,老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成了被收割的对象。他们经常被忽悠的方式,比如说给你描绘个大好的未来,或者给你灌上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你不是想快点捞一笔吗?那就告诉你个能快速来钱的路子,不就是脱层皮的事儿嘛,或者拿一堆“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挑逗你,让你心动。你不是小时候穷怕了,对钱特别渴望吗?那就在你眼前炫富,让你瞧瞧有钱人的生活有多滋润,再告诉你,你也能过上那种日子。你不是做梦都想挤进上流社会吗?那就装成圈里人,显摆显摆自己的地位,再用各种手段让你掏钱买张入场券,不就完事儿了……
说白了,人心里头那些正常的念头,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好坏,主要就是得看这念头合不合理,能不能实现。我就一普通人,想让自己日子过得好点儿,有啥不行的?这没错吧?但重点是你得瞧瞧自己有啥本事,有啥条件去达成目标,别瞎折腾。
不少朋友因为能力和眼界有限,容易把复杂事情看得太简单。他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觉得“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是对的”,这种想法其实挺吓人的。信不信由你,好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就是这样想事情的。
有个一直待在井底的人,最好别轻易让他爬到井口去看外面的世界。为啥呢?因为要是看到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儿,心里起了贪念,这人可能就刹不住车了。你看邓艾,不就是当他越来越有权有势的时候,人生就开始乱套了吗?
现在流行一句话:“看热闹的得有个看热闹的样子”,这话说得太在理了。咱们真没必要太放纵自己,也别太死心眼儿地维护自己,不属于咱们管的事儿,就该爽快地放手,本来就是个看热闹的嘛,何必去抢那主角的风头呢?
咱们做人做事,得理智点儿,稳稳当当地拿到和拼命抢到一样关键。你为了点东西跟别人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却守不住,那有啥用啊?很多处在底层的人常犯这毛病,因为他们从小缺啥就想拼命抓住啥,一门心思就要到手,至于之后会怎样,有啥代价,他们压根儿不去琢磨,或许也琢磨不透。
司马懿控掘的人才就是邓艾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