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郑淑珍,今年62岁,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小县城,年轻时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后来供销社改制,我就早早退了下来。
丈夫早年因病去世,我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成家。
现在每月有三千多块退休金,虽然不算多,但一个人够花了。
儿子小志今年35岁,在市里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月薪过万,工作稳定,长得也算周正。
就是感情路一直不顺,谈过两个对象都不了了之。
我急得不行,四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去年终于认识了一个女孩,叫林可,比我儿子小五岁,是个小学老师,家里在市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
原本想着女方家条件不错,人也稳重,俩人年纪也到了,感情也挺好,早点把婚事定下来,别再拖了。可没想到,一说到结婚,矛盾就来了。
女方家提出:婚房必须写女方名字,彩礼要十八万八,婚宴他们不出一分钱;最让我惊讶的是,林可竟然跟我儿子说,以后孩子如果是女孩就跟她姓。
小志一脸憋屈地回家跟我说这些话,我当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我不是那种强势的婆婆,也不求儿媳妇事事顺着我,但做人要讲理,结婚是两家人过日子,不是单方面拿捏对方。于是,我决定亲自上门,和女方家谈一谈。
02那天是个周末,我特地做了头发,穿得干净利落,提着点水果去了林可家。她爸妈都在,见了我还算客气。
寒暄几句之后,我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来,是想坐下来把孩子们的婚事谈一谈,有什么问题,咱们摆到桌面上说。”
林可的妈妈笑着说:“那正好,我们也有些事想和您商量一下。”她一边倒茶一边说,“小志人不错,我们家林可也喜欢他,就是婚事上嘛,我们家有些小小的期待。”
她所谓的“小小的期待”,就是彩礼十八万八,婚房写女儿名字,婚宴男方全包,另外孩子跟谁姓的问题,他们也有“商量空间”。
我听完,笑了笑:“阿姨,我先说说我的想法。小志现在工资不低,可他这些年在外打拼,房贷还没还完。那套房子虽然是按揭的,但已经是他一个人供的,写谁名字的问题,咱们得讲理,不能说女方一进门什么都要。”
“再说彩礼的事,我不是说不给,但十八万八,对我一个退休老太太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我们家不是不讲情理,但也不是提款机。”
林可的爸爸听了,有点不悦:“现在这年头,姑娘嫁人都要讲点保障的。你们家不准备彩礼,也不写名字,那我们家女儿以后图啥?”
我看着他,语气平静:“图啥?图的是两个人过日子的感情,是彼此扶持的未来。林可是个好姑娘,小志也不是不成器的男人,他们是真心想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支持,而不是设门槛。”
林可坐在一边,脸色也不太好看:“郑阿姨,我不是想难为你们家,可我也不想委屈自己。你儿子条件不错,可我也不是高攀你们家。”
我点点头:“你说得没错。咱们都是普通人家,讲的是平等。那我也把话放这儿—— 不买婚房,不出高额彩礼,孙子爱跟谁姓就跟谁姓,这是我们家的底线 。”
空气顿时凝固了几秒。
林可的妈妈似乎有些意外:“你不在意孙子跟谁姓?”
“我当然希望孩子跟父姓,但如果你们家坚持,我也不会死缠烂打。 孩子姓什么,不决定他会不会孝顺父母,也不决定他的人生。姓什么不重要,做人最重要 。”
接下来的气氛有些僵硬,林可低着头,一句话没说。
我看着她:“姑娘,我理解你,也佩服你能坦率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婚姻不是谈判桌上的博弈,是两个人愿意互相让步、走一辈子的过程。
你要是觉得小志值得托付,那我们就一起过日子;如果你觉得这些条件不能接受,那我也不会勉强。”
回家的路上,小志问我:“妈,你是不是太硬气了?我怕她家不答应。”
我看着他:“儿子,妈不是不想你结婚,但妈希望你是嫁娶一个人,而不是嫁娶一堆条件。 一个真心爱你的人,不会让你在婚前就这么委屈自己 。”
几天后,林可来我们家找小志,说愿意退一步,不要彩礼了,房子只写小志名字,但婚宴希望两家一起出;孩子姓什么,等以后再商量。
我看着她,心里松了口气:“这才像是要过日子的人。”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婚礼那天,林可的妈妈还是冷着脸,宾客席上只坐了几位亲戚。
婚后,林可对我客客气气,却始终有些疏离。
我不怪她,她家从小娇惯她,习惯了为自己争取。
我也告诉自己,不求她像亲闺女一样,只要她和小志过得好,我就知足了。
一年后,他们有了孩子,是个男孩。林可坚持要跟她姓,小志犹豫了几天,最后也答应了。他回来问我:“妈,你会不会觉得丢脸?”
我摇头:“ 不丢人,养孩子的是你们,姓什么不重要。妈最在意的,是你们能把这个孩子养得好,教得正。 ”
我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我妥协了。但对我来说,这不是妥协,是放下执念。
03如今孩子已经一岁,会叫“爸爸妈妈”了,偶尔也会叫我“奶奶”。我抱着他的时候,心里满是温暖。虽然他不姓郑,但他是我儿子的骨血,是我生命的延续。
林可虽然依旧有她的坚持,但她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对小志也算体贴。两个人偶尔拌嘴,却也会彼此让步。我这个做婆婆的,住得不远,也不常打扰他们,偶尔上门帮忙带带孩子,做顿饭就回去。
我越来越明白, 家庭不是靠一纸姓氏维系的,而是靠每一个成员的理解和包容 。
我说过,不买婚房,不出彩礼,孙子爱跟谁姓就跟谁姓。这不是我倔强,而是我知道什么才是生活最重要的东西。
不是面子,不是传统,而是爱,是守望,是彼此的成全。
故事没有结束,它还在继续。也许有一天,林可会明白我当初的那番话,也许不会。但我已经不在乎了。
因为我知道,这个家,正在一点点变得稳固真实。
而我,依旧是那个站在身后,默默守护他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