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朱道来因癌去世,临终前给贺家写了封信:幸好贺子珍不知道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4-03 17:56:59

1979年9月,党中央安排贺子珍从上海来到北京,让她在新中国成立30年后,终于圆了来首都的梦,头一回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刚到北京的头几个月,她心情特别好,除了跟几位老朋友战友聚聚,还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1981年的时候,贺子珍打算搬回上海生活。过了3年,上海那边传来消息,说她已经去世了,这让北京的好多同志都感到很吃惊,也很惋惜。曾经采访过贺子珍的王行娟记者,得知消息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但因为太忙没法去上海参加葬礼,就只能拍了封电报过去,表达一下哀悼之情。

收电报的小姑娘朝着王行娟问道:“贺子珍跟你是什么关系呀?”

王行娟沉思片刻后,开口道:“朋友。”

有人问王行娟,贺子珍还有啥没放下的心事不?王行娟答道:“我老觉得我这笔头子不够用,写不出贺子珍心里的那些情感,好多事儿,我都是边哭边写下来的。”

【遗憾一:1937年离开延安】

两个人因为看法不同,就这么丁点小事拌起嘴来了。

因此,结合后来刘英等人的回想,不少人觉得贺子珍离开延安,主要就是一时赌气,跟毛主席闹了别扭。

其实,贺子珍脾气很犟,她之所以离开延安,是有很多原因的。

1935年,在长征路上,贺子珍为了保护同伴,被敌人的飞机炸弹打中,受了重伤。多亏了医生全力救治,她才捡回一条命,不过身体里还是留下了几颗没取出的弹片。

所以贺子珍身体不太好,再加上生完孩子身子骨弱,她总是感觉累得不行。

在出发去苏联之前,她跟钱希均讲,打算在苏联学习两年后就回到中国。

但,这都是时机和命运的安排啊。

过了两年,她突然间知道爱人已经再娶了,这才明白,自己已经没法再回去了。

1959年,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再次见面,这次见面是因为之前曾志和毛主席的一次聊天。

1958年,贺子珍从上海搬到了南昌。老朋友曾志知道后,特地跑到三纬路去探望她。几年时间没见,曾志觉得贺子珍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回想起当年在井冈山的那些日子,她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慨好多。

她心里琢磨着,贺子珍回国这么久了,毛主席还没见过她呢,于是,她就直接走到毛主席住的地方去了。

“主席,我在南昌碰到个人,你猜是谁?”曾志问道。

“谁啊?”毛主席问道。

“哎,子珍。”曾志回应道。

一听到贺子珍的名字,毛主席立刻抬起头望向曾志,急着问:“她现在咋样了?”

曾志回道:“她现在挺好的,我跟她聊起以前在赣南的经历,她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虽然有人说她生病了,但我看她一点也不像。”

这么多年来,毛主席从女儿李敏那里早就听说,贺子珍身体一直不太好,小病大病不断,所以他对现在的贺子珍心里大概有个底。

听说贺子珍就在离庐山不远的南昌,毛主席很有感触地说:“咱俩做了十年夫妻,我真的很想见见她。”

曾志连忙道:“没错,主席,您真得见一见。”

所以,毛主席就让曾志去告诉这个消息。后来,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让他的妻子水静同志悄悄地把贺子珍接到山上,在1959年7月9日,贺子珍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这也是和人见的最后一回了。

【遗憾二:未确认丢失的“小毛毛”】

1947年,贺子珍回到了国内。过了两年,毛主席很想念女儿,就让人把在哈尔滨的李敏接到了北京。

贺子珍在南方度过了几十年,一直都是独自居住,只有李敏会时不时过来探望她。

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她觉得姐姐一个人太寂寞了,就打算帮姐姐找回在江西时走丢的孩子——毛岸红。

除了李敏,还有那个在苏联不幸去世的“廖瓦”之外,毛岸红是最有可能被我们找到的孩子。

1932年,毛岸红在福建长汀呱呱坠地,大伙儿亲切地叫他“小毛毛”。那时候,毛主席还打趣说:“这小子以后肯定有前途,比我多一根毛,更了不起呢!”

不过在1934年长征还没开始的时候,因为规定不允许带孩子,贺子珍只好忍着眼泪,把孩子托付给了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可没想到一年后,毛泽覃牺牲了,小毛毛从此就没了音讯。

贺怡虽然是毛泽覃的老婆,但她同样不清楚毛泽覃究竟把孩子交给了谁。

其实,革命早期的时候,毛岸红是毛主席身边待得最久的孩子。曾碧漪回想,她最后一次见到这孩子时,他已经会朝着队伍摆手打招呼了,估摸着有三岁大了。

1949年,贺怡急着帮姐姐找孩子,夜里急忙赶路,可没想到遇到了车祸,就这样没了。毛主席知道后,伤心地对曾碧漪讲:“别找了,别找了,贺怡不在了,我心里真难受。”

从那以后的好多年,这件事就慢慢被人遗忘了。直到五十年代,贺子珍听人说,在江西好像碰到了一个孩子,他的经历跟毛岸红特别像,那孩子名叫朱道来。

贺子珍听到消息后,立刻向江西省委求证。省委那边把照片寄给了她,还告诉她,当年孩子交给红军时,身上还穿着一件小棉袄呢。

贺子珍回想起,以前她也给孩子留了个小棉袄,于是赶紧赶去江西认亲。最后,她根据两件事断定,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她丢失的小毛毛。

首先,瞅瞅这孩子耳朵是不是油性大,再闻闻有没有一点点狐臭。贺子珍觉得,她的孩子们都随了毛主席的那些身体特征。

因此,她认定这就是小毛毛。但就在这个时候,老红军朱月倩也站出来说,这个孩子是她和烈士丈夫霍步青的亲骨肉。

到这儿,事情就莫名其妙地卡住了。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不少革命干部都像贺自珍一样,面临着找回革命战争时寄养在百姓家的孩子的问题。有的孩子父母已经不在了,还需要确认他们是不是烈士的后代。

因为战乱时候的不稳定,记忆的偏差,加上寄养家庭的频繁变动,要弄清楚这些孩子到底属于谁家,真的是个既复杂又庞大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上面的中央到下面的地方,都花了好多心思和时间,去做调查、核实的工作。即便如此,争议还是一直存在,到现在都还有些没解决的谜团。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科技不够发达,没法确认。后来毛主席瞧了瞧孩子的照片,说:“模样有点儿像小时候的毛泽覃。”但他心里也没底,于是就决定:“反正都是红军的孩子,就交给组织去培养好啦。”

但是,从记者和贺敏学的交谈里,我们得知了更多具体的内容。

贺敏学说,1954年他去北京参会时,毛主席专门派人接他到中南海聊天,期间还问起了他们是怎么找到那个可能是“小毛毛”的孩子的。

毛主席讲,这事儿我插手不太合适,你去找邓小平同志试试看吧。

贺敏学说:“小毛毛在1970年初的时候,跟我女儿一起在上海结的婚。后来他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病得很重,查出来是肝癌。我赶紧回信,让他去找一个我认识的院长帮忙,可惜信还没到他人就没了。”

王行娟回想起来,贺子珍自己从没提起过认朱道来这事,不过从贺敏学的话里能听出来,他和朱道来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对他特别关照,只是贺子珍不知道这事儿。

要是贺子珍晓得朱道来已经去世,她肯定会很难过,尽管这事儿还没最终确定。因此,贺敏学可能是故意瞒着没跟贺子珍说。

【遗憾三:没有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

1979年,贺子珍成了全国政协委员的新成员,那时候,报纸上还登了她的一张照片呢。

这时,全国的老百姓才明白过来,贺子珍竟然还活着呢。

结果,贺子珍收到了好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大部分是几十年未曾谋面的老战友寄来的。还有江西的老朋友们也没忘了她,写信叮嘱她要保重身体。

还有一封信是从福建龙岩寄来的,写信的是位叫林大姑的阿姨,她是找人帮忙写的。信上说,1930年的时候,贺子珍阿姨曾让邓子恢叔叔把她的女儿放在林大姑家里寄养,还说等解放了一定会来见面。可现在呢,“我都78岁了,还没能见到您呢。”

也许是心里五味杂陈,贺子珍忽然对李敏说了一个心愿:我想去趟北京,到天安门看看,亲自缅怀下毛主席。

李敏接着把事情告诉了中央,邓小平知道后点头答应了。

所以,在1979年9月,党中央特地派了专机把贺子珍接到北京,贺子珍终于实现了心愿,去了天安门,还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时,贺子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里挺遗憾的。这次她去毛主席纪念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和毛主席见上了这迟到的最后一面。

去了纪念堂后,她身边的医生、护士、服务员,还有她闺女、女婿都来劝她。他们一遍遍地跟她说,毛主席的灵堂特别庄重安静,不能弄出一点声响,绝对不能大声哭,要不然警卫会以为是在捣乱灵堂秩序呢。贺自珍是个特别守规矩的人,她连连点头,把医生、护士的话都记在心里了。

可是,当她真正见到毛主席的遗体时,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是一种啥样的感觉呢?谁知道呢。

在送给毛主席的悼念对联上,贺子珍写的是“我会一直延续您的志向,您的战友贺子珍。”

她觉得这个称呼实在太贴切了,自己和毛主席一直以来都是共同经历风雨的好伙伴。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死的束缚。

实现永远长存。

【后记】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去世,当时75岁。

贺子珍过世后,要怎么安排她的后事呢?邓小平最终决定:把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室里。

李敏回想起,贺子珍在生前给了她好多好多叮嘱,这些叮嘱就像是贺子珍留给她的话别。贺子珍给李敏留下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宝贵东西,而不是物质上的财富。

她还讲,爸妈之间的感情其实一直都在那儿呢。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