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字的清帝退位诏书,意义有多大,每一句都至关重要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4-01 18:24:09

1912年2月12日,清朝颁布清帝退位诏书。这个诏书的颁布,不仅是皇帝退位这么简单,还标志着清朝的灭亡,我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至此,我国进入到共和时期。清朝退位诏书很多人都知道,字数并不多,只有319字。不过这短短的三百多字里,每一句都至关影响,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清帝退位的那份诏书,是张謇写的,此人在清末民初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实业家。但你可能不知道,张謇其实还是清朝时的状元呢。所以说,由他来起草退位诏书,还真是有那么点儿讽刺的味道。咱们先来瞅瞅这诏书的原文,再聊聊里面每句话的意思。

我按照隆裕皇太后的意思来说:之前因为老百姓起义,好多地方都跟着闹起来,天下大乱,百姓遭殃。所以,我们让袁世凯派人去和起义军的代表商量大事,想着开个国会,大家一起来决定国家怎么管。可是,商量了两个多月,还是没啥好办法。南边和北边意见不合,就这么僵着,商量的事情也停了,读书人也没地方去,都在外面流浪。国家体制一天不定下来,老百姓就一天不得安宁。现在看全国老百姓的心思,大多都向着共和。南边好几个省早就提出来了,北边的一些将领也支持。人心所向,天意也很明显,我怎么能为了我们一家人的荣华富贵,就不顾老百姓的喜好呢?

“我按照隆裕皇太后的命令行事。”这句话就是开头,没啥实质内容,但能看出一点,皇帝说了不算,得皇太后拍板。所以才叫遵从皇太后的命令。不过啊,到了清朝末年,皇太后的话也不管用了。一开始是摄政王说了算,快到清朝灭亡那会儿,就是袁世凯做主了。皇帝和皇太后母子俩,基本上就是被人摆布的棋子。

以前因为老百姓起兵反抗,好多省份都跟着响应,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百姓遭了大罪,朝廷就派袁世凯派人去跟起义军的头头们商量大事,说是要开国会,让大家一起来定国家的制度。这是诏书开头的话,挺有意思。它说是因为起义才弄得百姓没法过日子,却不提其实是朝廷自己搞得民不聊生。然后呢,朝廷就说让袁世凯和起义军坐下来谈谈,一起商量国家的将来。这话明摆着就是说,是你们起义才让百姓受苦的,朝廷自己倒是一点责任没有。而且啊,朝廷还说他们也愿意跟起义军商量,所以才派袁世凯去。听起来就像是清朝主动要跟人协商似的。

说到袁世凯,是因为他那时已经掌控了清朝。清朝在快灭亡的时候,其实是跟袁世凯商量的,而不是和革命党。这里面,袁世凯才是关键人物,说白了,清朝是站在袁世凯这边的。

这两个月来,还没想出好办法,南边和北边一直僵着,谈不拢,生意路上停了,读书人露宿野外。就是因为国家大事迟迟定不下来,老百姓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过。这话跟前面一样,都在推责任。南北两边谈了这么久都没结果,害得老百姓遭殃。清朝这时候明显是想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说到底,就是袁世凯和起义军闹的,让我们老百姓过得这么苦。说这些,是为了给后面的话打个基础。既然你们都有错,那当然得我来出面解决了。

现在全国老百姓心里,大多都向着共和。先是南边好些省份站出来支持共和,后来北方的许多将领也跟着主张共和。大家的心意都这么明显,天意也就清楚了,我又怎么忍心只为了我们一家的尊贵荣华,就去违背广大百姓的喜好呢?这话说得很直白,大家都赞同共和。所以说,清朝也不能因为我们一家子想当皇帝、享福,就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意愿。这句话里的意思挺深的。

据说,“多倾向共和”里的“多”是袁世凯特意加上的。就是说,大多数人赞同共和制,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买共和的账。说白了,还是有不少人反对共和的。要是袁世凯真的故意加了这个“多”字,那他可能是想表达自己其实并不站共和这一边,而是支持清朝,算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另外,“南方各省早先就提出了倡议,随后北方的将领们也跟着附和。”这话里其实带着点讽刺的意味。就是说南方那边先带头搞共和,也就是南方各省先闹起义,不服咱们管。北方的将领呢,也跟着点头,这个说得挺直接。讲的就是袁世凯的手下在北京逼宫清朝那档子事。你看这用词多讲究,人家没说整个北方都同意,只说北方的将领同意,这是拐弯抹角地骂人呢。真不知道袁世凯咋想的,他还真认可了这个诏书。

靠着看外面的大形势,听听老百姓的心声,我们特别带着皇帝,把统治权力交给全国百姓,决定建立共和立宪的国家。这样做,一来能安抚国内大家希望安定、厌倦战乱的心情,二来也符合古代圣人说的天下为公的理念。正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共和好,又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就支持共和制了。这也算是响应了圣人讲的公天下的思想。不过说到“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我个人感觉像是在说清朝尊崇儒家思想。但说实话,古人讲的公天下跟现在的共和制可不是一回事。

再者,“得让满、汉、蒙、回、藏五族的地盘都凑一块儿,这才算一个完整的中华民国”,这话对于保住咱们国家的全部地方太重要了,同时也表明了五族一块儿管国家的态度。你看啊,从古到今,咱们国家的地盘界限一直在变,特别是汉人建的朝代,好多少数民族多的地方,他们都没算上。清朝来了以后,东北主要是满人,北边是蒙古人,西北新疆是维吾尔人(维吾尔人就是前面说的回族),西南青藏高原是藏人,这些地方老长时间里汉人都没咋住过。而且啊,这些都是清朝自己打拼下来的,他们心里认的是清朝的皇上。要是清朝皇上不干了,那后果想想都吓人。所以清朝才会说,咱们都是一家子,一个国家的人,这样说就是为了不让边境的地方想着自己单干。

当然,这里说的还有一个重点是五族共和。之所以专门说这五个民族,是因为革命党那时主张五族共和,就是希望大家平等对待。清朝方面也接受了这个观点,主要是怕退位后满族会被其他人欺负。毕竟他们统治了中国好几百年,一旦失去权力,难保不会有人对他们不利。其实,在退位诏书公布前,已经有些地方在欺负满族人了。所以说,这话也算是清朝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第三,“我退位后,就能过上悠闲日子,长久享受国民的礼遇。”这话挺直白。其实就是说《优待皇室条件》里写的,我退位后你们会怎么善待我。那里面讲得很清楚,待遇挺不错的。我还是皇帝,只不过只在宫里算皇帝。我们会出钱养你们,还会保护你们的财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