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我宁愿去深圳消费,也不想在香港街市挨宰

克网中国 2025-04-19 21:35:22

复活节假期,香港再次上演“北上潮”。

有人说,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你仔细看这次的数据、街景和受访者,你会发现一个越来越尖锐的现实:

👉 香港人正在主动“放弃”自己的城市。

一、中产在深圳打卡,摊贩在香港苦撑

节前一晚,深港口岸大排长龙,九龙塘站排出地铁外。而与此同时,香港旺角、深水埗、荃湾这些平日热闹的街市,摊贩们坐在档口发呆,一天没开张几单生意。

“以前节日旺季是我们的黄金时间,现在成了我们最怕的日子。”一位售卖新鲜蔬菜的老街坊苦笑着说。

而另一边,深圳的万象城人山人海,海底捞要等位3小时,香港人塞满了商场、亲子乐园、夜市和咖啡馆。

对比就像一记耳光:深圳在招待香港的中产,香港却在冷落自己的小贩。

二、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在家”消费?

我不是非要北上,但我越来越不知道,在香港花钱还有什么意义。

🧾 一杯奶茶 $35,排队20分钟。🥩 一份外卖饭盒 $60,味道还不如深圳$20的便当。👶 带孩子去玩一次,大部分场地都要预约、贵、拥挤,动线混乱。

你会发现,现在香港的节假日消费体验,是“价格高、服务差、人太多”。

但最令人难过的是,这座城市的很多服务业态,已经停止了对本地人的想象——

你是“打工仔”?对不起,这里不打折。你是“本地家庭”?太忙没人管你,北上吧。

于是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是不爱香港,是香港先放弃了我们。

三、这不只是消费流失,而是信任断裂

如果一个人决定不在自己的城市过节,不是小事。

节假日应该是家庭情绪最集中爆发的时间点,它是一个社会的“民意投票日”。而现在的香港,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投向深圳、广州、珠海,甚至澳门。

我们不是逃跑,我们只是:

想找回一点尊严;

想给孩子一点快乐;

想让自己花的每一块钱,都有“值得”的感觉。

🎯 写在最后:

欢迎留言,说说你这几天的真实感受。也许,我们不是唯一觉得“心凉”的人。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