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改判,亦或发回重审,无论何种结果,我们都应当尊重法院的专业审理和判决。
但如果一味迎合舆论的意见,放弃公正的处理,而最终予以改判的话,可能会开启一个被舆论左右的、司法判决的先例。
作为一个普通法律工作者,面对这起案件引发的舆论风暴,曾经用最真诚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认知,得到了许多不理解的反馈和恶意的污蔑,但仍旧不能阻止我内心的一团火,用理智平和的声音,表达自认为是正确合法的声音。
古人云,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想替自己辩护或者反驳某些人的言论,此刻最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在何方,请暂时放下对彩礼、婚俗、女权的争议,先回到一个最朴素的事实——当一个女孩在订婚当天多次试图逃离现场,事后带着身体累累伤痕颤抖着按下110,法律首先要回应的,是她身体的恐惧和伤害是否真实!
从网上公开案情来看,监控录像记录了关键细节。女孩在案发房间四次走向门口,三次转动门把手,最后一次拉开半扇门,却被男方拉回。
这样的肢体动作,比任何言辞都直观——这不是正常互动,而是充满挣扎的对抗。医疗记录显示,她手腕有抓痕、膝盖有淤青。这些新鲜伤与监控画面相互印证。
尽管很多普通人质疑“处女膜完整就不算强奸”,但这是对性暴力的误解。强奸罪核心是“违背妇女意志”。
不是仅仅看物理损伤。即使身体表面没有撕裂伤,心理层面的被迫就范同样构成伤害,所以强奸罪规定的是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

关键的即时性证据也证明了这些。例如事发后17分钟,女孩拨打报警电话,录音里带着哭腔:“他不让我走”。
例如警方在现场提取生物证据,DNA鉴定确认基本的接触事实。
例如手机里未发送的求救短信草稿,是试图求助的无声呐喊。
上述证据不是孤立的。监控证明肢体反抗,伤痕证明暴力存在,生物证据证明身体接触,即时报警证明主观不情愿。它们像精密的齿轮一样咬合,滚动着碾碎犯罪嫌疑人进行任何狡辩的虚伪面具。
除了引发争议的事实证据外,还有很多人潜意识的认知问题,导致舆论的对立。
例如“订婚了就该发生关系”的惯性思维,这是对现代法治思想的践踏,是封建社会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沉渣。
网络上甚至有人翻出古代婚书强调“婚姻契约”用以证明订婚等同于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却忽略《大明律》规定“强占良家妻女者绞”。即便在封建时代,婚约也不能成为侵犯女性身体的借口。
现代法律明确了,性自主权与生俱来,不分是否订婚、已婚。就像家暴受害者会问:“结婚了,他就有权利打我吗?”
这里答案一样:订婚了,他就有权利违背我的意愿吗?

此外,网络上还有人声称“女方事后还收彩礼”“视频里笑容自然”的,而这些恰恰暴露了普通民众对创伤心理的无知。
许多性侵受害者会经历“创伤后应激反应”。她们可能表现出反常冷静,甚至暂时接受现实。这是大脑面对极端伤害的自我保护。就像地震幸存者机械重复日常动作,不代表内心没有崩塌。
法律判断不依赖单一“证据碎片”,而是看整体行为逻辑。
如果女孩真的“自愿”,为何事后第一时间报警?为何保留所有通讯记录?为何拒绝单独见面?这些持续的抗拒,才是证明“违背意志”的关键。
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焦点转移到彩礼,声称“婚姻诈骗”,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民法典》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男方可通过民事诉讼追回彩礼。但这与是否构成强奸罪是两码事。就像有人偷钱后给被偷的人买礼物,不能因为礼物存在就否定其盗窃事实。
彩礼的来往,无法掩盖暴力强迫的本质。

舆论最让人担忧的后果,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例如网络上充斥“女方故意设局”“收了彩礼就该付出”的论调,本质是对可能经历创伤的女孩进行“舆论暴”。
想象一下:女人遭受伤害后,不仅要承受身体疼痛,还要面对“为什么穿裙子”“为什么去他房间”的质疑,甚至被攻击“骗彩礼”,这是怎样的绝望?
真心奉劝那些网络喷子们,发点善心吧!
二审即将到来,需要厘清核心是,司法审判不是民意投票,而是现有证据的论证判断筛选。
一味强调“处女膜完整”“没有直接暴力”的观点,忽略了强奸罪包括精神胁迫。当女孩在陌生环境中被阻断联系,面对力量悬殊的对方,她的“不敢反抗”本身就是胁迫结果。
就像职场性骚扰受害者说:“我怕拒绝后失去工作,所以沉默。”这种基于现实压力的“服从”,从来不是真正的同意。
作为法律人,见过太多类似案例。加害者利用亲密关系、社会地位制造“同意假象”,受害者常因“怕丢脸”“怕麻烦”沉默。
这起案件中的女孩能站出来报警,需要巨大勇气。法律如果此时退缩,传递的信号是婚约中的女性身体,依然可以被当作“附带品”。这不仅是个案不公,更是对性别平等观念的打击。
希望二审判决不应被民众对立的情绪左右。
法律的天平,应平等衡量每一份证据:监控里的挣扎、病历上的伤痕、即时的报警记录、持续的心理评估。这些才是判决基石。
当要求司法“兼顾民意”时,别忘了民意可能被碎片信息误导,而法律必须对事实负责。试图用彩礼争议模糊焦点,本质是动摇“以事实为依据”的法治根基
案件终会判决,留给社会的思考不应停止。希望未来能达成共识:无论是否订婚,每个人的身体主权都神圣不可侵犯;无论舆论如何喧嚣,司法都应成为守护个体权利的最后屏障。
唯有如此,当我们或孩子遭遇不公时,才能相信法律,会为每一个颤抖的灵魂撑起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