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看诸葛亮和姜维,学怎样在谗言全身而退

雨浓读书时 2022-12-06 10:37:48

图|网络

文|月婆娑

本周阅读的是《三国演义》第109回至115回。曹操的直系子孙,因为曹丕和曹叡父子的严加防备,都失去了参政及掌军的权力。后来司马氏篡夺军政大权,魏国的掌权人变成了司马懿父子。

曹操若泉下有知,大概也没想到,从前他夺人皇位,今日,也会被人用同样的手段夺走。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其衣钵,为后主8次北伐,讨伐魏国。有诸葛亮的铺垫,姜维的职场顺风顺水。

诸葛亮位至相父,手握蜀国几十万大军,但凡有一点谋反的心思,蜀国无人能抵挡。可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诸葛亮的忠心。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重臣,几乎得不到善终,但诸葛亮是个例外。除了他本身对刘氏鞠躬尽瘁,刘禅对他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世人嘲笑阿斗无才,扶不起,可刘禅在刘备去世之后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可见他也有自己的治国之道。

无论是诸葛亮北伐对战司马懿,还是姜维北伐对战司马昭,一腔报国热血,都曾被猪队友伤害过。

将士在外拼杀,无耻小人在后主耳边谗言,前者的付出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如同现代职场中大家说的“会做事的干不过写PPT的”。

我们从诸葛亮和姜维因小人谗言被后主从前线召回,却能全身而退这一事,看看面对谗言的时候,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一,忠心事主,打铁需要自身硬

在第100回中,孔明四出祁山,进军中原。蜀兵夜劫魏营,孔明用计气死了曹真。这是曹叡派司马懿出兵迎战孔明。司马懿与孔明正面交战失败,于是用了反间计,刘禅听信谣言,把孔明昭回成都。

回成都后,孔明对刘禅示忠心,查处小人。很快打消了后主的疑虑。

因为常年积累的口碑,没人会怀疑诸葛亮有异心,即使在被后主误会的时候,他也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他自身的正气和人格魅力。

他能出奇兵,进能上前线,退能决胜于千里。他位高权重,却心系百姓,从没有利用手里的权利作威作福。有同事的支持,下属的拥护,百姓的爱戴,孔明的事业才稳固而长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什么时代的职场,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排挤或者不公平的对待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反击,那就得忍耐,修炼自己。每一次的成长,都会为未来的成功积累能量。

二,关注主要矛盾,擒贼先擒王

第113回,姜维兵出祁山与邓艾斗阵,两次较阵,魏军均大败。邓艾和司马望派人贿赂黄皓,散布姜维有怨上投魏之心。后主召回姜维。此次北伐前功尽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前有后主信谗言急召在外北伐的诸葛亮回成都,在113回中,后主再次中魏国的反间计,召回姜维。不得不说魏国的执政团伙非常擅于搞反间计,也把刘禅的小心思揣摩得一清二楚。

诸葛亮的能力有目共睹,刘禅作为皇帝,几乎没有决策国事的机会。相父事必躬亲,把自己累死了。基于刘备和诸葛亮的苦心经营,蜀国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执政组织,即使刘禅并不出色,也守业了三十多年。

姜维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学习到了他的用兵之法。在多次讨伐魏国的过程中,对方都说他有孔明的风范。从战场上无法突破,魏国把眼光投向了刘禅。想借刘禅的手,除掉姜维。蜀国没有姜维,攻打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刘禅把姜维召回,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姜维的劝说,后主自知做错了。可贵为国君,怎会认错呢?只好让姜维回汉中,等魏国有变的时候,再去讨伐。

伐魏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夙愿,姜维也一直以此为目标,但刘禅的召回让姜维六次北伐功亏一篑,实在是可惜。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不但尊重,还善于“管理”。

后主虽然没有兵权,也没有出色的治国能力,但他是刘备的后裔,是汉室的血脉,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刘禅即使是个昏君,在传统的继承观念上也是合理合法的国家继承人。

明知是中了敌人的圈套,姜维并没有怨上之心,而是把敌人套路讲明白,让后主心服口服。敌人几次三番用同样的计策来离间蜀国内部,根本原因,还是在刘禅身上。

比起父辈们的伟绩,刘禅的治国水平实在是拿不出手。大将在外拼杀,国君却在后院放火,这不是在给敌人制造机会吗?

廖化曾劝姜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虽有诏,未可动也。”姜维明知后主被谗言所惑,仍奉命退军,回了成都。刘禅到底知不知道这是离间之计呢,值得研究一下。

陪太子读书的路太辛苦,蜀国大势已去,姜维也无能为力了。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有人竭尽全力,有人投机取巧。要取得长远的成绩,还得像诸葛亮、姜维一样,有过硬的本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阅读《三国演义》这段时间,对于暂时没有工作的我来说,收获很多。有人说不工作会与社会脱节,在我看来,不读书,不思考,才是与社会脱节的真正原因。书快读完了,我也将开始全新的生活。

希望一直能跟着小伙伴读下去。感恩遇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