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印度就迫不及待地在边境上搞事情。1950年,尼赫鲁将英国在印度殖民政府时期编造的中印边境线“麦克马洪线”重新提起,并命令印度士兵以“麦克马洪线”为标准侵占中国边境领土。这条在1914年由英属印度政府提出的中印边境线,实际上将本属于中国的大面积领土都划归给了印度,但中国从清朝至新中国从未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尼赫鲁看中国内部局势尚未稳定,想凭借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趁机牟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尼赫鲁的设想太过于完美。在1962年我军即将和印度武装部队交火前夕,印度政府高层内部因“是否与中国军队交战”这一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与此同时,印度军方驻扎在边境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在紧要关头休假离开了边境,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1947年8月15日,尼赫鲁上任印度总理,刚上任的尼赫鲁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印度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很大发展。1951年开始,尼赫鲁命令印度武装部队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侵占分界线以南的本属于中国的领土。1954年开始,中国与印度政府进行多次商谈,但结果都不理想。至1959年解放军在平定西藏叛乱时,西藏反叛分子头目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尼赫鲁为这些人提供了庇护。
1959年西藏解放后,解放军正式接管西藏地区防务,但印度军方仍未停止在我边境地区活动,双方多次发生火力冲突。即便如此,印度方面从未收敛,反而在外交活动中向我方索要123000平方公里和印度接壤的领土。

印度诉求在遭到我方拒绝后,尼赫鲁大手一挥,命令印军直接在我藏南地区建立了军事据点。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策划的“前进政策”也在尼赫鲁的推动下不断展开。1959年8月、10月,印军相继在中印边境地区制造了郎久、空喀山事件,我边防官兵多人牺牲、受伤。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方与尼赫鲁又进行了多次商谈,印度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战争还没开始,中国占据了印度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尼赫鲁忙于说服他的中国朋友,直到后来中方代表被邀请至新德里进行了一星期的会谈。”印度在这里所说的便是1960年周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的事情。
1959年11月7日,我方建议中印双方部署在中印边境线上的武装部队各自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但尼赫鲁对此提议视而不见,当时印度武装在我方领土内建立的军事据点仍然存在。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在新德里,双方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但由于尼赫鲁的固执己见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性进展。面对谈判失败的结果,我们只好继续保持军队在边境地区的部署现状。
当然了,尼赫鲁之所以坚持侵占我方边境领土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到1962年,尼赫鲁两次任期已满,印度总理选举于1962年2月举行。在前两次的选举中,尼赫鲁都是以“自由斗争”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支持的,但是到第三次时,他依靠自己的工作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自进入1960年之后,尼赫鲁对侵占我方领土所策划的“前进政策”尤为关心,急于推进计划进度,这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印度资料中关于尼赫鲁第三次选举是这样表述的:“尼赫鲁的顺利获选使反对党感到惊讶,当时印度的国防安全问题以及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的专权统治问题,都是尼赫鲁在任时期发生的,但他却凭借着‘神奇的魔法’获得了人们的支持”。

尼赫鲁在进入第三任期后,继续推进“前进政策”,企图侵占我方更多面积的边境领土。我方本着“不开第一枪”,促进区域和平的原则,和印度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这样的行为却被尼赫鲁视为是软弱的表现,从1964年4月起命令印军在我藏南边境领土内建立起了43座军事据点。
尼赫鲁这样猖狂的举动引起了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蒂迈雅(Thimmayeh)的不安。1962年7月,蒂迈雅通过印度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政府主张:“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中国军队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其实力比我们强一百倍。”
面对我军的强大实力,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的蒂迈雅认为印度无法竞争,他建议尼赫鲁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安全。而对于当时中印双方的关系,蒂迈雅建议尼赫鲁转变对中国的策略。
对于蒂迈雅的停战建议,尼赫鲁的内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为讨论是否与我们开战这一问题,当时尼赫鲁还专门召集了印度人民院主战派的领导人举行了秘密会议。当时印度政府主要官员国防部长梅农、新任陆军总司令塔帕尔(PN Thapar)、纳拉扬·辛格中将以及考尔将军都出席了会议。
在会议上,众人讨论到是否向中国开战这一问题时,产生了内讧。根据《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书记载,在会议上,曾经有一位鹰派官员质问尼赫鲁“人类热爱两样东西,土地和女人。你把12000平方英里的土地给了中国人,我们的女人也要给他们吗?”尼赫鲁在听了这话后,脸气得通红,但他什么也没说。
考尔尽管是尼赫鲁身边的红人,但他并未在此次内讧中发表意见。对于考尔这样的举动,一位印度媒体编辑曾经表示:“如果考尔张开嘴,他宁愿只发号施令并保持冷静,直到他能够下达命令。”
考尔是一位处事圆滑的将军,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印度军队将领,这一切都得益于尼赫鲁和印度国防部长梅农,而这二人恰恰非常享受考尔将军的谄媚。凭借着独特的手段,并无真正军事才能的考尔成为印度军队的将军。

在印度高层内讧时,考尔想的却是如何成为印度陆军总司令,甚至如何成为印度首相。不仅如此,考尔作为印度军队将领以及尼赫鲁当时身边的红人,在中印关系紧张时,主动要求去前线也是为了升迁。之后,认为考尔有真材实料的尼赫鲁任命考尔为印度东北部边境局的最高负责人。
尼赫鲁希望能够在考尔的支持下实现侵占中国边境大面积领土的目的,但事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记耳光。考尔前往印度东北边境局任职后不久,便于1962年9月3日向国防部长梅农申请了2个月的假期去克什米尔度假。
根据印度资料记载,当时解放军每天都用扬声器向印军喊话,汉化内容基本都是“印地和中国是兄弟,但这片土地是我们的,你们回去吧。”尼赫鲁每天都在面临前线士兵被我军劝退的“风险”,但考尔却在这个时候跑去度假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印度陆军总司令部将考尔解雇了。但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梅农仍然重用考尔,并力排众议:“中国实力不足,在这种时候考尔去度假也是当然的”。要知道,当时考尔可是印度东北边境局(NEFA)的最高负责人,主要负责和我军正面对峙。
随着中印边境关系的不断紧张,考尔的休假不得不暂停,1962年10月3日,考尔在梅农的大力支持下再次担任印度东北边境局的最高领导人:“考尔被赋予了将中国人赶出边界的责任,他可以直接将边境地重要情况向尼赫鲁汇报”。
面对不断在边境地区活动的印军,我军最终于1962年10月17日,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1962年10月20日凌晨,蓄势待发的解放军部队同时袭击了印军建立在我方领土内的边境据点。

按照计划,我军从中印边境线的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向近20000人的印军部队发动进攻,先将印军在我境内设立的武装据点端掉,再夺取达旺、克节朗等本就属于我们的领土。在部队的严密配合下,我军首战大捷,一夜之间几乎将印军据点全部端掉。
印度是这样描述的:“中国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印度东北边境的28个军事哨所。我们的士兵没有接受过在山区作战的训练,边境的道路修建也不完善,没有公路可以让我们的士兵到达前线地区,士兵、武器和后勤补给只能通过直升机运送至前线”。
在战争爆发不久,印度坐镇指挥东北部边境战事的考尔将军不顾基层将领反对,强行越级下令第7旅前往克节朗河作战,结果导致该旅后来在数小时内被我解放军52师(现成都军区战备机动师149师)摧毁。
面对战斗上的指挥不力,考尔急于脱身,随后向尼赫鲁汇报:出现胸痛症状。之后,考尔被一架战斗直升机从印度东北部运往新德里接受治疗。之后的时间里,考尔将军一直在位于新德里的莫蒂拉尔·尼赫鲁·玛格(Motilal Nehru Marg)的家中指挥战争。考尔用电话指挥一帮印军参谋前往瓦弄地区组成1个旅发起进攻,结果被丁盛将军的54军全歼。在西山口战役中,考尔又狂妄自大,不听蒂迈雅的忠告,导致摆成长蛇阵的印军3个旅被逐个击破。

对于这些情况,印度资料记载:“考尔的离开使得印度东北部前线变得群龙无首,阿鲁纳恰尔邦的达旺地区相继被占领,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印度输掉了战斗。”考尔将军在战斗中的接连失败引起了新德里的震惊,之后不久,考尔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印度情报部门的调查。
我军在这场战斗中共重创印军精锐部队10个旅,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俘3968人。这场发生于1962年的战争,从战前的高层内讧到将军的战前度假,再到印军准备的不充分,印度方面在战前的种种表现都表明,印度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