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是什么肉?很多人以为是牛肉,其实不是

缘史记 2025-04-28 17:57:33

很多人以为是水浒中的好汉们吃的都是牛肉,但其实大错特错,不信你细想一下,书中牛肉出现的次数很少。

那宋朝人都吃的啥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书中隐秘的故事,看看宋朝人都吃啥?究竟最爱哪种肉?肉类在古代为何非常难得?

1. 牛肉:梁山好汉的豪情象征

在《水浒传》的字里行间,牛肉的香气似乎无处不在。对于书中的梁山好汉们来说,一块香喷喷的牛肉,配上一壶烈酒,便是人生一大乐事。

就比如,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牢城营的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荒凉的山神庙里,他顶着风雪,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买到一块牛肉和一壶热酒。

再看武松在景阳冈下的酒馆里,连饮十八碗烈酒,大块朵颐牛肉的场景。这一幕不仅塑造了武松的豪迈形象,更是成为了《水浒传》中最为经典的片段之一。

然而,现实却与书中截然相反。牛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农耕的主力,还是运输的重要工具。在宋朝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里,牛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正因如此,宋朝政府对牛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

《宋刑统》中明确规定,擅自宰杀耕牛者将被判处徒刑一年半。这条法律不仅针对直接宰牛的人,甚至连购买牛肉的人也可能面临刑罚。这样严厉的法律反映了宋朝政府对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决心。

然而,法律的严厉并不意味着牛肉完全消失在人们的餐桌上。相反,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牛肉反而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宋朝,能够享用牛肉的人往往是社会地位较高或经济条件优越的群体。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在他的诗作中提到过牛肉。

尽管法律严禁滥杀耕牛,但在特殊情况下,宰牛却是被允许的。例如,在祭祀活动中,牛常常被用作祭品。

《宋史》中记载,每年冬至这天,宋朝皇帝都会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仪式,其中就包括宰牛作为祭品。

除了祭祀,在一些重要的外交活动中,牛肉也会出现在宴席上。当时与宋朝交好的西夏国,就经常将牛羊作为礼物赠送给宋朝。这些牛羊中的一部分会被用于宫廷宴席,成为招待外国使节的珍馐美味。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牛肉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婚丧嫁娶时才有机会尝到牛肉的滋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期才有所改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售卖牛肉的商铺。

这道菜需要将牛肉切成薄片,裹上面粉后油炸,最后撒上椒盐食用,可谓是古代版的牛肉薯片。

能够经常享用牛肉的人,无疑是社会中的贵族阶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水浒传》中好汉们能如此肆无忌惮地享用牛肉。

这其实啊,就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种夸张地英雄形象。通过让这些好汉们频繁享用被禁止的牛肉,作者巧妙地展现了他们不拘一格、不畏权威的叛逆精神。

那么真实的宋朝人都吃啥呢?其实有四种,第三种是你觉得想不到。

2. 羊肉:上流社会的美味佳肴

如果说牛肉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那么羊肉则是宋朝上流社会的宠儿。在宋代,羊肉的地位可谓是炙手可热,成为了贵族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我国宫廷对羊肉的偏爱由来已久。

据记载,宋神宗时期,皇宫每年的羊肉消耗量高达43.4万斤,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咋舌,每天都有数百只羊被送进皇宫,为的就是满足皇室成员的口腹之欲。

这种对羊肉的青睐并不局限于皇室。在《水浒传》中,我们也能看到羊肉在高档酒馆中的特殊地位。还记得李逵在琵琶亭中的那一幕吗?

因为买不到心仪的牛肉,他转而大快朵颐地吃了三斤羊肉。这个细节不经意间透露出,在当时的高档酒馆中,羊肉比牛肉更容易获得,地位也更加尊崇。

呼延灼在村郊酒馆中要酒肉吃时,酒保首先推荐的就是羊肉。这个细节再次印证了羊肉的高档地位。甚至在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时,宋徽宗在文德殿举办的国宴上,羊肉也是重要的菜肴之一。

这种对羊肉的偏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宋朝,能够经常享用羊肉的人,无疑是社会的上层。羊肉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彰显着食用者的尊贵身份。

羊肉在民间也有普及,虽然不如皇室和贵族那般奢侈,但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地区,百姓也能偶尔享用到羊肉的美味。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宋朝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么羊肉是贵族食物,普通人吃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3. 猪肉:平民百姓的日常所需

提到宋朝的猪肉,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苏东坡。这位文坛泰斗,因仕途坎坷,常年流落民间,因此对猪肉的美味有着深刻的体会。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猪肉的普及无疑是一件好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末年的开封城外,每天都有上万头猪被赶进城,用于满足城中居民的需求。

这个数字反映了当时开封的繁华,猪肉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饮食创新在猪肉的烹饪上也有所体现。为了充分利用猪的各个部位,宋人发明了多种烹饪方法,将猪的头、蹄、内脏等部位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但水浒和宋朝其实还有一种独特的食物,这种食物在水浒一书中也露过面,那就是狗肉。

4. 狗肉:令人垂涎的另类选择

在讨论宋代的肉食文化时,我们不能忽视一种虽然争议颇多,但确实在当时颇受欢迎的肉食——狗肉。虽然在《水浒传》中,对狗肉的描写并不如牛肉、羊肉那般频繁,但每次出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鲁智深在村郊酒馆吃狗肉的那一幕。当时的鲁智深刚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为了掩人耳目,假装成外地游方和尚来到一家小酒馆。还没进门,狗肉的香味就勾起了他的馋虫。

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狗肉的美味,更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狗肉的接受程度。在宋代,狗肉并非禁忌,反而被视为一种美味佳肴。

鲁智深不仅在店里吃得尽兴,还打包了一只狗腿带走当宵夜。这个细节表明,即便是出家人,也难以抵挡狗肉的诱惑。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借此来塑造鲁智深豪放不羁的性格。

5. 水产:南宋饮食新宠

随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我国饮食文化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临安靠近钱塘江,水产资源丰富,这使得鱼虾贝类成为了南宋时期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安的街头巷尾,各种新鲜的水产品琳琅满目。

从体型硕大的鲜鱼,到细嫩可口的河虾,再到鲜美多汁的蛤蜊,无不让人垂涎三尺。这些水产不仅丰富了南宋人的餐桌,也为烹饪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南宋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水产在饮食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相比北宋时期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南宋的饮食更加注重荤素搭配,鱼肉并重。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中,也影响到了宫廷宴席。据记载,南宋皇室的饮食中,各种鱼虾贝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南宋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水产的普及,不仅丰富了南宋人的饮食,也促进了烹饪技艺的发展。各种新颖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清蒸、红烧、糖醋等,这些烹饪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我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通过梁山好汉们的饮食偏好,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宋朝的时光之窗。在这个看似遥远的年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与今天并无二致。

从高档的牛肉、羊肉,到平民的猪肉,再到另类的狗肉,每一种肉食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饮食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关系。

让我们跟随梁山好汉的脚步,走进宋朝的市井酒馆,感受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品尝到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更能透过食客们的选择,一窥当时社会的独特风貌。

从高档酒楼到路边小摊,从皇宫大院到寻常百姓家,不同的肉食背后,折射出的是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