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诸葛亮至死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

愣头青说历史 2023-11-15 18:34:05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除了继承刘备、诸葛亮等人打下的江山,似乎没有过人之处,然而,诸葛亮却认为他城府很深。

刘禅在年仅16岁时继承了刘备的大统,成为蜀汉的皇帝,当时的北方的曹魏国力强盛,蜀汉必须依靠谋士诸葛亮的辅助,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对一个少年君主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担子。

诸葛亮为了刘禅,忠心耿耿,甚至在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表示,要为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刘禅明白,自己作为君主,最重要的责任是保护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同强大的曹魏作战。

后来,蜀汉终究不敌曹魏,刘禅成为了曹魏的阶下囚,司马昭将刘禅软禁在洛阳,并设宴刻意羞辱他。

刘禅在宴会上表现得毫无忧国忧民之心,这让参加宴会的蜀汉旧臣们倍感痛心。

刘禅其实是在积极应变,因为他知道,任何可能被认为是反抗的举动,都可能招致曹魏的残酷镇压甚至杀戮。

为了保全自己和百姓的生命安全,他只能忍辱负重,装出一副昏庸无能的样子。

要知道,刘备在世时,一心想要延续汉室血脉,复兴汉朝,为此,他不惜南征北战,四处征伐。

晚年的刘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需要立下继承人来延续他的事业。

其实,刘备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养子刘封是军事才能出众,但因在关羽被擒时没有出兵相助,且有欺凌他人的行为,被刘备所杀。

除刘封外,刘备还有亲生的三个儿子,这三人中,刘禅的才能确实不如其他几人突出,但刘备还是选择让他继位,表面看来令人不解。

然而仔细想来,刘备此举也非毫无道理,刘封虽才华出众,但欠缺仁德,难以长期稳定国家,其他两子虽不差,却也没什么太大成就。

刘禅虽不聪慧,但温和仁厚,顺从师傅教导,正是可以辅助的好苗子。

因此,刘备犹豫再三,还是将希望寄托在刘禅身上,希望他能依靠谋士之助延续自己的事业。

刘禅从小生活坎坷,幼年丧母,又几近被刘备遗弃,四岁时,差点被继母带离蜀地,直到十二岁,刘备方才正式立他为太子。

在此期间,刘备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让诸葛亮亲自教他书学,还安排老师传授他兵法,刘备的用心,可见一斑。

刘备临终前,他将刘禅和诸葛亮召到跟前,让两人紧紧握手,交代诸葛亮一定要辅佐刘禅。

刘禅也表示,父亲去世后,一定会尊重诸葛亮的意见,这一番叮嘱和保证,让刘备对蜀汉的未来充满信心。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作为丞相执掌朝政多年,蜀汉国力达到鼎盛。

刘禅在位期间,外患内忧不断,他靠勤政爱民化解了许多危机,最终还是不敌魏军,但他考虑到民生疾苦,决定投降,避免更大灾难。

虽然刘禅常被人认为愚笨、懦弱,但他勤学好问,顺从谋士建议,努力继承刘备遗志,巩固发展蜀汉江山。

虽然他个人的才能有限,但他尽力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已属不易。

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成熟稳重地处理国家大事,继续重用贤才,以吴壹和蒋琬为首的文官武将团队支持朝政,在艰难局面下稳固江山。

在此期间,刘禅改革中央官制,防止个人权力过大,他分立行政与军事,以蒋琬掌管行政,费袆掌管军事,相互制衡。

这显示刘禅政治思维敏锐,懂得权力制衡之道,刘禅深谙人心,洞悉权力易致腐败,因此设法分权避免祸害。

不仅如此,刘禅登基前期,由丞相诸葛亮辅政,两人君臣关系恰当,却没有完全放权给诸葛亮。

要知道,北伐中刘禅召回诸葛亮,而诸葛亮只得归来,可见刘禅掌控大权,他虽年轻,但政治头脑不俗,能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

北伐多次受挫严重影响国力,刘禅停止北伐,转为恢复经济,五年后国内已趋稳定,他又重新与东吴修好,巩固南方,这充分展现他的稳健与胆识。

这样看来,刘禅识时务,知北伐难产实效,既敢于停止,也能稳住军心民心,他又与旧日盟友复联,这种胆识和魄力,可见非无能之辈,

刘禅在位四十多年,除诸葛亮辅政期,其余时间都是独立执政。

在此期间,刘禅治国有方,国内未出现叛乱,确实不易。

刘禅还待民如子,民心归附,国内安定祥和,这足以证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统率才能。

此外,刘禅明智地对待降魏,言辞谨慎,保全性命,他非无能之人,而是精通帝王之术,懂得退让以求自保。

就这样,刘禅在魏国境内小心行事,从不透露对故国的思念,直言乐意留在魏地,这种机智能保性命。

而诸葛亮五度北伐,积劳成疾,已到弥留之际,刘禅非常担心蜀国局势,特意派心腹李福前去探望,详细询问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和处理国事的办法。

诸葛亮也毫无保留,将军国大计,以及身后事一一告知,他还特意嘱咐刘禅,自己走后,希望刘禅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使他衣食无忧,平安度过一生。

没想到,李福第二次专程来访,直接问诸葛亮死后由谁来接任他的位置。

诸葛亮立刻推荐蒋琬为合适人选,又说蒋琬之后可由费祎替上,李福仍想继续探问,但诸葛亮已经不再回答,沉默以对。

诸葛亮立即察觉,这是刘禅在试探他,看他是否有意在死后,要把军国大权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心腹。

诸葛亮虽然感叹刘禅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朴实的少主,已经变得谨慎多疑,但也为刘禅的成长感到欣慰。

刘禅能成长为明君,诸葛亮便可放心去世,这也证明,刘禅并非所有人眼中那般迂腐愚钝,而是颇有慧眼和城府。

如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即能提出接任问题,就是为稳定军心民心,在蜀汉灭亡后,刘禅面对魏国司马昭,也能沉稳应对,装出乐不思蜀的模样,让司马昭误判蜀汉无力东山再起。

其实,诸葛亮也在北伐期间,担心刘禅无法成材,管理蜀国。

好在刘禅终于在诸葛亮弥留之际,表现出聪明才智,体恤民情,这也使诸葛亮放下一颗因操劳而日渐衰弱的心,安然离世。

这时的刘禅已成长为明君,使得诸葛亮对蜀汉前景充满了信心,他也可放心将自己一手打下的基业交予刘禅。

这也印证了,时间和环境能使人改变,刘禅从一个懵懂的少主,成长为稳重精明的君王,诸葛亮在最后时刻看到这一点,也就无憾了。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展现君主风范,谨慎执政、稳定局面,治国有方,确实不宜轻视。

他政治能力强,手腕高明,帝王之术深谙,稳健与决断兼备,即使处境艰难,也能巩固大业,绝非无能之辈。

在此期间,刘禅使用他的智慧化解了面临的危机,但代价是被后人骂为“乐不思蜀”,而我们不应轻易评判他当时的无奈和艰难抉择。

其实,一个君主面对强大的敌国,首要任务是保护百姓的生命,刘禅选择不战而和,这需要极大的胆识和远见。

同时,我们不应苛责刘禅所谓的无能,而应明白他当时保全生命的艰难处境和背后的聪明才智。

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理解一个君主在乱世中的取舍和无奈。

0 阅读:7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