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103混凝土配合比考试记忆卡片笔记

小菊儿 2025-04-22 00:43:21
混凝土配合比2025年广西见证取样0103混凝土配合比考试笔记一 主要检测参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抗压强度、表观密度、坍落度、氯离子含量。1 主要技术标准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16;

(3)《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19;

(4)《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JTS/T 236-2019。

2 理论知识要求

2.1 熟悉:

(1)题目:普通混凝土的概念及建筑工程常用的其他性能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 kg/m³~2800 kg/m³,由水泥、水、砂、石和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混凝土制品。

其他性能混凝土: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用于防水结构。

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60,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

泵送混凝土:可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流动性好。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需控制水化热防止裂缝。

(2)题目:普通混凝土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及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要求。

最大水胶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确定,如C3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为0.55。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300 kg/m³,抗渗混凝土不低于320 kg/m³。

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粉煤灰:不超过50%。

矿渣粉:不超过50%。

高性能混凝土中,粉煤灰不超过30%,矿渣粉不超过40%。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2.2 掌握:

(1)题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选择的依据;

水泥品种选择依据:

工程环境: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宜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

施工要求:早期强度要求高的工程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类型:高强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低热水泥。

强度等级选择依据:

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选择相应强度等级的水泥。

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水泥强度等级不宜过低。

(2)题目: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fcu,0=fcu,k+1.645×σ

fcu,0:配制强度(MPa)。

fcu,k: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一般取5.0MPa。

示例:设计强度为C30(即fcu,k=30MPa),标准差取5.0MPa,则配制强度为:fcu,0=30+1.645×5=38.2MPa

(3)题目:W/B计算方法;

公式:水胶比 = 用水量 ÷ 胶凝材料总量

说明:用水量和胶凝材料总量的单位均为kg/m³

(4)题目:用水量的确定、砂率的确定方法;

用水量:

普通混凝土:180 - 200 kg/m³(坍落度180mm)。

高强混凝土:160 - 180 kg/m³。

砂率:

经验公式:35% - 45%。

调整原则:坍落度不足时,增加砂率;坍落度过大时,减少砂率。

(5)题目:配合比设计计算;

胶凝材料用量:胶凝材料用量 = 用水量 ÷ 水胶比

砂用量:砂用量 = (胶凝材料用量 + 用水量) × 砂率

石用量:石用量 = 总骨料用量 - 砂用量

总骨料用量= 胶凝材料用量 + 用水量

(6)题目: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及调整确定;

试配步骤:

按初步配合比称量原材料。

使用搅拌机搅拌均匀。

制作试件,进行性能测试。

调整方法:

坍落度不足:增加用水量和砂率,保持水胶比不变。

坍落度过大:减少用水量和砂率。

强度不足: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或降低水胶比。

工作性能差:调整外加剂用量或骨料级配。

(7)题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坍落度、表观密度、氯离子含量)的试验方法及计算方法;

坍落度试验:

方法:将混凝土装入坍落度筒,分三层装入,每层插捣25次,提起坍落度筒,测量坍落高度。

公式:坍落度值 = 坍落高度(单位:mm)。

表观密度试验:

方法:将混凝土装入容重筒,振动或捣实,称量总质量。

公式:表观密度 = (总质量 - 容重筒质量) ÷ 容重筒体积。

氯离子含量试验:

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或化学滴定法测定氯离子含量。

公式:氯离子含量 = (氯离子质量 ÷ 胶凝材料质量) × 100。

(8)题目:抗渗混凝土、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抗渗混凝土:

原材料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连续级配粗骨料、中砂。

配合比要求:最大水胶比0.50,胶凝材料用量不低于320 kg/m³,砂率35% - 40%。

技术要求:提高抗渗水压值,控制含气量4% - 6%。

泵送混凝土:

原材料选择:硅酸盐水泥,连续级配粗骨料、中砂。

配合比要求:胶凝材料用量不低于300 kg/m³,砂率38% - 45%,坍落度180 - 200 mm。

技术要求:使用泵送剂或减水剂,控制用水量180 - 200 kg/m³。

3 操作考核要求

3.1 熟悉:

(1)题目: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用仪器准备;

仪器设备:

称量设备:电子天平或地磅,精度要求为±0.1%。

搅拌机:强制式搅拌机或自落式搅拌机,容量需满足试拌要求。

坍落度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

振动台:用于成型试件时的振实。

容重筒:用于测量混凝土的表观密度。

其他仪器:温度计、湿度计等,用于环境条件的监测。

(2)题目:混凝土配合比试拌用原材料的准备;

原材料: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强度等级需符合设计要求。

水:饮用水或符合标准的工业用水。

细骨料(砂):中砂或细砂,级配需符合要求。

粗骨料(石子):碎石或卵石,粒径需符合设计要求。

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等,掺量需符合设计要求。

外加剂:减水剂、泵送剂等,需符合相关标准。

(3)题目:仪器(称量设备、搅拌机、坍落度仪、振动台、容重筒等)操作及读数。

称量设备:

操作:校准设备,确保零点准确,按需称量原材料。

读数:记录称量结果,精度要求为±0.1%。

搅拌机:

操作:按设计配合比称量原材料,倒入搅拌机,设定搅拌时间和速度,启动搅拌机。

读数:观察搅拌过程,确保搅拌均匀。

坍落度仪:

操作:将混凝土装入坍落度筒,分三层装入,每层插捣25次,提起坍落度筒,测量坍落高度。

读数:记录坍落度值(单位:mm)。

振动台:

操作:将混凝土试件放置在振动台上,设定振动时间,启动振动台。

读数:观察试件振实情况,确保试件表面平整。

容重筒:

操作:将混凝土装入容重筒,振动或捣实,称量总质量。

读数:记录总质量,计算表观密度:表观密度 = (总质量 - 容重筒质量) ÷ 容重筒体积。

3.2 掌握:

(1)题目:按计算配合比称料拌制混凝土;

步骤:

根据计算配合比,使用电子天平或地磅准确称量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原材料,称量精度要求为±0.1%。

将称量好的原材料按顺序加入搅拌机,先加入砂和水泥,再加入水,最后加入外加剂。

启动搅拌机,搅拌时间为3-5分钟,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无离析现象。

搅拌完成后,观察混凝土的外观,确保其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色差。

(2)题目:测定混凝土坍落度、表观密度,判断拌合物性能;

坍落度测定:

方法:将混凝土装入坍落度筒,分三层装入,每层插捣25次,提起坍落度筒,测量坍落高度。

公式:坍落度值 = 坍落高度(单位:mm)。

表观密度测定:

方法:将混凝土装入容重筒,振动或捣实,称量总质量。

公式:表观密度 = (总质量 - 容重筒质量) ÷ 容重筒体积。

性能判断:

坍落度:坍落度在设计范围内(如180 - 200 mm)表示混凝土流动性良好;坍落度过大表示混凝土离析,过小表示流动性不足。

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接近设计值(如2400 kg/m³)表示混凝土密实度良好;过高或过低表示混凝土配合比有问题。

(3)题目:成型强度试件;

试件尺寸:标准试件尺寸为150 mm × 150 mm × 150 mm。

成型方法:

将混凝土分三层装入试模,每层插捣25次,确保混凝土密实。

使用振动台振实,振动时间为30 - 60秒,或采用人工捣实。

养护条件:

成型后,将试件放置在温度20±2℃,湿度≥95%的标准养护室内。

试件成型24小时后拆模,继续养护至规定龄期(如7天、28天)。

注意事项:

试件表面应平整,无明显气泡或孔洞。

每组试件应不少于3个,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4)题目:氯离子含量试验。

试验方法:

采用离子色谱法或化学滴定法测定氯离子含量。

采集混凝土样品,提取其中的氯离子,进行测定。

计算公式:

氯离子含量 = (氯离子质量 ÷ 胶凝材料质量) × 100。

标准要求:

氯离子含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注意事项:

试验过程中需避免样品污染,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试验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样品性质变化影响结果。

二 其他检测参数

含气量、凝结时间、碱含量、限制膨胀率。

1 主要技术标准

(1)《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16;

(2)《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

(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13;

(4)《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 176-2017。

2 理论知识要求

2.1 熟悉:

(1)题目:所需仪器设备及检验环境条件的要求;

仪器设备要求:

含气量测定仪:压力式含气量测定仪,量程应满足混凝土含气量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1%。

贯入阻力仪:用于凝结时间试验,量程应满足混凝土贯入阻力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1MPa。

化学滴定装置:用于碱含量试验,滴定管精度应达到0.01mL。

膨胀仪:用于限制膨胀率试验,量程应满足水泥试件膨胀量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01mm。

检验环境条件要求:

温度:试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5℃。

湿度: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其他条件:试验设备应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和阳光直射。

(2)题目:含气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计算及评定方法;

试验方法:

采用压力式含气量测定仪,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测定仪,确保密封良好,调整仪器压力至规定值,记录仪器读数。

计算公式:

含气量(%)=(仪器读数 - 空气含量校正值)×100%。

评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判断含气量是否符合要求。通常,普通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控制在2%~6%之间。

(3)题目:凝结时间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计算及评定方法;

试验方法:

采用贯入阻力法,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试模,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贯入阻力,记录时间和阻力值。

计算公式:

凝结时间(min)=(贯入阻力达到规定值的时间 - 测试开始时间)。

评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判断凝结时间是否符合要求。通常,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应早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应晚于10小时。

(4)题目:碱含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计算及评定方法;

试验方法:

采用化学滴定法,取适量混凝土拌合物试样,进行化学处理后,用碱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消耗体积。

计算公式:

碱含量(%)=(滴定消耗的碱标准溶液体积 × 碱标准溶液浓度 × 摩尔质量)÷(试样质量 × 100)。

评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判断碱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通常,混凝土中碱含量应控制在0.6%以下,以防止碱骨料反应。

(5)题目:限制膨胀率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计算及评定方法。

试验方法:

采用膨胀仪,将水泥试件安装在膨胀仪上,确保接触良好,在规定条件下养护试件,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一次膨胀量。

计算公式:

限制膨胀率(%)=(膨胀量 ÷ 试件长度)×100%。

评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判断限制膨胀率是否符合要求。通常,水泥的限制膨胀率应控制在0.01%~0.05%之间,以确保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3 操作技能要求

3.1 熟悉:

(1)题目:各项试验对所用仪器设备的量程及精度要求;

含气量试验:

仪器设备:压力式含气量测定仪。

量程及精度:量程应满足混凝土含气量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1%。

凝结时间试验:

仪器设备:贯入阻力仪。

量程及精度:量程应满足混凝土贯入阻力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1MPa。

碱含量试验:

仪器设备:化学滴定装置(滴定管)。

量程及精度:滴定管精度应达到0.01mL。

限制膨胀率试验:

仪器设备:膨胀仪。

量程及精度:量程应满足水泥试件膨胀量的测定范围,精度应达到0.01mm。

(2)题目:含气量试验的测定要求与步骤;

测定要求:

试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仪器设备应校准并确保密封良好。

测定步骤:

将混凝土装入压力式含气量测定仪,确保密封。

调整仪器压力至规定值(通常为0.1MPa左右)。

记录仪器读数,计算含气量。

计算公式:含气量(%)=(仪器读数 - 空气含量校正值)×100%。

(3)题目:凝结时间试验的测定要求与步骤;

测定要求:

试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仪器设备应校准并确保接触良好。

测定步骤:

将混凝土装入试模,确保表面平整。

每隔一定时间(通常为30分钟)测定一次贯入阻力。

记录时间和贯入阻力值。

当贯入阻力达到规定值(初凝为3.5MPa,终凝为28MPa)时,记录时间。

计算公式:凝结时间(min)=(贯入阻力达到规定值的时间 - 测试开始时间)

(4)题目:碱含量试验的测定要求与步骤;

测定要求:

试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仪器设备应校准并确保精度。

测定步骤:

取适量混凝土试样,进行化学处理。

用碱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消耗体积。

计算碱含量。

计算公式:碱含量(%)=(滴定消耗的碱标准溶液体积 × 碱标准溶液浓度 × 摩尔质量)÷(试样质量 × 100)。

(5)题目:限制膨胀率试验的测定要求与步骤。

测定要求:

试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5℃,相对湿度不低于50%。

仪器设备应校准并确保接触良好。

测定步骤:

将水泥试件安装在膨胀仪上,确保接触良好。

在规定条件下养护试件。

每隔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测量一次膨胀量。

计算限制膨胀率。

计算公式:限制膨胀率(%)=(膨胀量 ÷ 试件长度)×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