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工程和嵌入式系统领域,各种接口协议如同信息传递的纽带,将不同的芯片、模块紧密相连,实现数据的交互与协同工作。
SPI、MIPI、UART、I2C 和 USB 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几种接口协议,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性与应用场景。
SPI,即串行外围接口,由 Motorola 率先在其 MC68HCXX 系列处理器上定义。
它是一种同步、串行通讯接口规格,常用于短距离通讯,尤其在嵌入式系统中大显身手。
SPI 采用主从模式,一个通信系统里只能有一个主设备,却可以连接多个从设备。

其数据传输速度快,是高速的全双工同步通信总线,像 EEPROM、FLASH、实时时钟、AD 转换器等器件,还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和解码器之间,常常借助 SPI 接口进行高效的数据交互,SD 卡以及液晶显示等典型场景也广泛运用 SPI 接口。
MIPI,也就是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由 MIPI Alliance 组织制定,专为移动设备与嵌入式系统量身打造。
面对移动设备对高速、低功耗数据传输的迫切需求,MIPI 应运而生。
它支持多种细分接口,如用于显示屏信号传输的 MIPI DSI,负责摄像头模块通信的 MIPI CSI,还有增强型传感器接口 MIPI I3C 等。
MIPI 接口运用串行通信方式,配合差分信号传输,有效抵御噪声干扰,凭借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稳稳坐拥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主流接口的宝座。

UART,全称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是串行通信的物理接口形式。
它承担着并行输入信号向串行输出信号转换的重任,反之亦然,确保数据在不同形式间顺畅切换,保障通信流程稳定可靠。
I2C,读作“I 平方 C”,也叫集成电路总线,是一种基于串行的通信总线,采用多主从架构。
早在 1980 年代,飞利浦公司为让主板、嵌入式系统或手机能便捷连接低速周边设备,推动其发展。
I2C 凭借简洁的架构、易于拓展的特性,在诸多场景中实现设备间的低速、稳定通信,串联起一个个功能模块。

USB,中文名为通用串行总线,作为快速同步传输的双向串行接口标准,由英特尔、微软等巨头携手成立的 USB-IF 组织研发制定。
从初代逐步演进到如今的 USB4,传输速度飙升至 40Gbit/s,三段式电压适配多元需求,最大供电可达 100W,新型 Type C 接口更是支持正反盲插,极大提升使用便利性。
USB 广泛应用于电脑、移动设备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拓展至摄影器材、数字电视、游戏机等领域,成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不可或缺的接口标准,搭建起设备互联互通的桥梁。
这几种接口协议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应用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共同编织起复杂而有序的电子通信网络,推动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