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晚清历史上,能让一场葬礼持续35天,让乡亲们敞开吃喝,还能随意把东西带回家的人,恐怕也只有李莲英了。作为慈禧太后身边最受宠的太监,李莲英在紫禁城内可谓呼风唤雨。然而在1906年冬天,当他的母亲在京城去世后,这位权势滔天的大太监竟一改在宫中的精明算计,大手一挥就是近百万两白银。他不仅在京城请来了最好的戏班、最贵的纸扎、最贵重的祭品,还在家乡摆下了史无前例的流水宴席。这场堪称晚清"第一孝子"的葬礼,到底耗费了多少银两?李莲英为何要如此大操大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场持续35天的葬礼又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李莲英的显赫地位
在晚清历史上,李莲英可谓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生于河北大城县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因家中贫寒,被父母送入北京城一家太监训习所。当时的训习所条件极为恶劣,每天要承受严格的训练,稍有差错便会遭受责罚。李莲英凭借着过人的机敏,在训练中表现出众,很快便被选入宫中。

进宫之初,李莲英被分配到慈禧太后的梳妆房。这是一个极其考验眼力和手艺的差事,因为慈禧太后每日的梳妆打扮都要耗费数个时辰。李莲英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余年,他不仅掌握了慈禧太后的各种喜好,更重要的是摸清了慈禧太后的脾性。

1875年,一件小事让李莲英平步青云。当时慈禧太后正在为自己的称谓烦恼,"太后"这个称呼显得太过普通,"皇太后"又容易引起朝臣非议。李莲英在一次梳妆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老佛爷"三个字。这个称呼既显示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又暗合了慈禧笃信佛教的性格。慈禧闻言龙颜大悦,从此"老佛爷"成了慈禧太后的专属称号。
此后,李莲英的地位迅速攀升。他先是被任命为御前总管,负责慈禧太后的起居饮食。随后又掌管了慈禧太后的印信,成为了宫中实际上的"关防总管"。到了1880年代,李莲英已经成为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心腹,朝中大臣见慈禧太后,都要先通过李莲英打点。

1884年,发生了一件足以证明李莲英权势滔天的事。当时朝廷正值中法战争,李鸿章急需面见慈禧太后商讨军务。但即便是这样的军国大事,李鸿章也不得不先去拜见李莲英,奉上重金,请其代为通传。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廷内外传为笑谈,也充分显示了李莲英在晚清政坛的影响力。

李莲英权势日渐显赫,但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紫禁城中,他从不炫耀权势,见到朝廷大臣时总是毕恭毕敬。即便在权倾朝野的时候,他也从不干预朝政,只是专注于服侍慈禧太后的起居。这种处事方式让他能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固的地位。
在经济上,李莲英的财富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除了慈禧太后的赏赐,各路官员进宫觐见时的打点,以及管理宫中库房的便利,都让他积累了大量财富。据传他在北京城内外有多处宅院,光是现银就存有数百万两之多。

二、母亲去世前的京城生活

李莲英在宫中地位日渐稳固后,便在1890年将年迈的母亲接到北京城。为了安置母亲,他特意在西四牌楼附近购置了一处宅院。这处宅院原本是一位前朝官员的府邸,占地面积近千平米,院内建有三进院落,格局宽敞,装修考究。
母亲初到北京时,李莲英特意在宅院中布置了一个专门的佛堂。这个佛堂不仅供奉了观音菩萨,还请来了专门的僧人每日诵经。因为慈禧太后也笃信佛教,李莲英便常常从宫中请来珍贵的香料和佛具,供母亲在佛堂使用。

在饮食起居方面,李莲英为母亲配备了十余名仆人。其中包括两名专门的厨师,一位是来自苏州的名厨,擅长江南菜系;另一位则精通北方面点。每日的饭菜都要经过严格挑选,食材多是从宫中专门送来的。即便是平常百姓家难得一见的燕窝、鱼翅,在李府也是常见的餐桌之上的菜品。

1893年,一件特别的事情发生在李府。当时恰逢李莲英母亲六十大寿,慈禧太后破例允许他将母亲接进宫中游览。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太监家属通常是被严格禁止入宫的。李莲英的母亲不仅参观了紫禁城的御花园,还在慈禧太后的指示下,在养心殿附近的偏殿用了一顿御膳。
李莲英母亲在京城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尽奢华。她的衣着都是用上等丝绸制成,平日里穿戴的首饰也都价值不菲。每逢节庆,各路官员都会派人送来贺礼。就连当时的北京城总督,也会在重要节日派员来府上拜访。

为了照顾母亲的日常起居,李莲英特意在府上设立了一个戏台。每逢节日或是母亲兴致好时,便会请来京城最负盛名的戏班子演出。这些戏班子大多是专门服务于王公贵族的,普通百姓是很难请得动的。除了看戏,李莲英还经常邀请京城有名的说书人来府上说书,为母亲解闷。

李莲英虽然身在宫中,但对母亲的孝敬从未懈怠。每逢休沐日,他必定会回府探望。每次回府都会带来各种宫中的珍玩和补品。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一些宫中的御用物品,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到了1906年,李莲英的母亲已经在京城生活了十六个年头。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尽管府上添置了最好的炭火,但年迈的老人还是没能抵过严寒,在腊月初九那天与世长辞。临终前,她曾对身边的人说起想要落叶归根的愿望。

三、葬礼筹备的三大创举

李莲英在母亲去世后,立即开始筹备一场前所未有的葬礼。首先,他打破了当时的葬礼惯例,选择在京城最负盛名的护国寺为母亲停灵49天。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护国寺向来只接待皇亲国戚和一品大员的丧事。李莲英通过慈禧太后的特许,不仅获准使用护国寺,还请来了寺中最德高望重的主持亲自主持超度法事。
在停灵期间,护国寺内每天都有近百名僧人轮流诵经。李莲英特意从西藏请来了多位喇嘛,专门诵读藏传佛教的经文。寺院内的佛堂被改造成灵堂,四周悬挂着价值连城的织锦绸缎。灵前摆放的贡品更是豪华,不仅有寻常的瓜果鲜花,还有专门从江南运来的珍稀供品。每天换上的贡品价值就超过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其次,李莲英破例引入了宫廷丧葬礼仪。按照清朝规制,宫廷礼仪是专门用于皇室成员的,普通官员甚至都不能使用。但李莲英凭借着特殊身份,不仅请来了专门负责皇室丧葬的礼部官员指导仪式,还采用了与皇室成员相近的丧葬规格。



在护国寺的灵堂中,摆放着八套由御用工匠制作的祭器。这些祭器都是用上等铜器打造,镀金饰面,每一件都刻有精美的花纹。祭器的摆放也完全按照宫廷规制,由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换。就连扶灵用的彩棚也是按照皇室规格特制的,用料考究,做工精良。
最具创意的是,李莲英在护国寺内设立了双戏台同时演出。一个戏台专门演出宫廷大戏,另一个则表演民间小调。这种双戏台的安排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宫廷大戏由御用戏班演出,每天更换剧目,从早到晚不间断演出。民间小调则由各地著名戏班轮流登台,表演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为了确保演出质量,李莲英从宫中请来了几位专门负责挑选剧目的太监。这些太监平日里负责挑选给慈禧太后观看的戏曲,对戏曲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水平。在他们的把关下,每天的演出都精彩纷呈。
不仅如此,李莲英还在护国寺外专门搭建了休息棚,供来往祭拜的宾客休息用餐。这些休息棚内不仅备有茶水点心,还有专门的仆人伺候。对于远道而来的宾客,更是准备了住宿的场所。这种规格的接待,就连一些王公大臣办丧事时都望尘莫及。
这种前所未有的丧葬规格引起了京城内外的广泛关注。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前来观看,以至于护国寺外的街道经常被围观的人群堵塞。甚至有外省的官员专程来到京城,就是为了一睹这场奢华葬礼的盛况。
四、家乡办丧的奢华场面
从京城护国寺出殡后,李莲英遵照母亲生前遗愿,将灵柩运回河北大城县安葬。这场归乡之路堪称晚清史上最为壮观的送葬队伍。护送灵柩的队伍绵延数里,包括八抬大轿、仪仗队、铜器队、纸扎队等,光是抬杠夫就有数百人之多。
为了保证运送路途的安全和顺畅,李莲英提前派人沿途踏勘路线,并在主要驿站设立补给点。每到一处驿站,都会有专门的人手负责更换祭品和整理仪仗。沿途的地方官员得知这支队伍要经过,纷纷派出衙役维持秩序,有的甚至亲自出城迎接。
队伍抵达大城县时,早已有数千人在城门外等候。李莲英在家乡摆下了一场空前的流水宴席,从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三十五。宴席设在城南的广场上,搭建了数十个帐篷,每个帐篷都能同时容纳数百人用餐。帐篷内不仅有精美的餐具,还配备了暖炉,让在寒冬用餐的乡亲们倍感温暖。
这场宴席的规模之大,在当时的华北地区实属罕见。据当地的账房先生记载,光是厨师就雇佣了一百多人,分别来自京城、天津、保定等地的名厨。食材方面更是丰富,不仅有本地的牛羊肉,还从各地运来山珍海味。仅是海鲜一项,就每日从天津快马加鞭运送新鲜货品。
宴席分为三个等级:上等席面向地方官员和乡绅,菜品以燕窝、鱼翅、鲍鱼等珍品为主;中等席招待本地商户和殷实人家,以各式烤鸭、全羊等为主打;下等席则是面向所有前来吊唁的百姓,虽然菜品相对简单,但依然有肉有汤,远超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水平。
除了宴席,李莲英还在城内设立了多处派发点,专门发放寿衣、布匹和食品。这些物品都是从京城运来的上等货,光是寿衣就准备了上万套。按照李莲英的吩咐,但凡是前来吊唁的人,都可以领取这些物品带回家。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大规模的派发活动引起了巨大轰动,甚至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百姓前来。
在丧事期间,李莲英还特意从京城请来了几个著名的戏班子,在城内搭台演出。这些戏班子平日里都是在京城为达官显贵演出的,此次难得来到县城,自然引来了众多戏迷观看。除了戏曲表演,还有杂技、皮影戏等民间艺术表演,让整个城市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
葬礼当天的场面更是空前。墓地选在城东的一处风水宝地,由京城著名的风水大师亲自选定。墓园的规模之大,占地近百亩,四周种满了柏树,中间建有祠堂和守墓人住所。安葬时,不仅有道士做法事,还有僧人诵经,两种仪式同时进行,场面庄严肃穆。下葬完毕后,李莲英又在墓前摆下素宴,招待所有参加葬礼的乡亲。
五、丧葬费用的巨额支出
据大城县当地账房先生留下的记载,李莲英为母亲操办丧事的总支出达到白银三十万两之巨。这笔费用的具体支出,在当地衙门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仅是在护国寺停灵期间的开销就高达五万两白银,其中僧人诵经费用占到了一万两,戏班演出费用接近八千两,贡品支出更是达到了一万五千两。
在京城准备的殡葬用品价值连城。光是一口特制的檀木棺材就花费了三千两白银,这口棺材是由宫廷御用的工匠精心打造,用料是从云南运来的上等老料香椿木。棺材内部全部用真丝织物装裹,外部则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据说这口棺材的做工之精细,就连当时的满清贵族都要甘拜下风。
运送灵柩回乡的花费也是一笔巨额支出。仅是雇佣抬杠夫的工钱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因为这些人都是经过专门挑选的老手,每个人都要负责保证运送过程的稳妥。沿途设立的补给站花费了五千两,这些补给站不仅要准备祭品更换,还要负责整支队伍的饮食起居。
回到大城县后的支出更是惊人。流水宴席的花费接近八万两白银,其中单是从各地请来的厨师工钱就达到了一万两。食材采购费用高达三万两,这些食材包括从南方运来的燕窝、鱼翅,从东北运来的人参、鹿茸,以及各种珍贵的海味山珍。光是宴席用的餐具,就采购了价值五千两的景德镇官窑瓷器。
派发物品的支出约为四万两白银。这些物品包括上等寿衣两万套,每套造价约一两白银;蜀锦和苏绸共计一万匹,每匹约值一两至三两不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米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为了确保物品发放的公平有序,专门雇佣了数百名管事和衙役维持秩序,这些人的工钱也是一笔可观的开支。
墓园的修建费用达到了三万两白银。光是购置墓地就花费了五千两,因为这块风水宝地原本属于当地一个大户人家。墓园内的建筑工程花费了一万五千两,包括修建祠堂、守墓人住所和围墙等。园中种植的数千棵柏树,都是从山东专门运来的,连运费和栽种费用就达到了五千两。
安葬仪式的费用约为两万两白银。请来的道士和僧人都是各派系中的知名人物,他们的法事费用就占去了五千两。祭祀用的各类法器、香烛等物品支出达三千两。安葬当天的素宴花费了五千两,其余则用于各类杂项支出。
在李莲英的记账本上,还记载了一笔特殊的支出:给参与丧事操办的各级官员的打点费用,约为三万两白银。这些钱财主要用于疏通关系,确保丧事能够顺利进行。从京城到大城县的一路上,所有经手的官员都收到了不菲的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