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俄乌在沙特就乌克兰问题展开拉锯谈判时,非洲中部的刚果(金)正悄然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焦点。这座全球钴矿储量占比71%的资源宝库,如今因M23武装势力的崛起陷入动荡,而背后的大国角力或将重塑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
刚果(金)的矿产资源版图牵动着科技产业的命脉。该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钴矿储量,锂、铜、钽等战略矿产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钴原料中,62%来自刚果(金)的中资矿企。这种资源垄断地位,使得美国于2024年启动“洛比托走廊”计划,试图通过重建1300公里铁路打破中国运输优势,但5.5亿美元的投资仅完成17%的进度。
M23武装的异军突起暴露了刚果(金)的治理困境。这支以图西族为主的叛军,在2024年雨季突袭占领北基伍省锡矿重镇瓦利卡莱,导致国际锡价单周暴涨23%。卢旺达军方被指为其提供武器支援,而基加利当局与中国建立的军事培训合作,则被西方舆论曲解为“代理人战争”证据。事实上,中国赴卢旺达军事顾问团仅承担基础训练任务,与M23活动区域直线距离超400公里。
刚果(金)政府的战略失误加剧危机。总统齐塞克迪2023年单方面终止与中资企业的15项采矿合同,导致关键矿产出口骤降31%。为挽回颓势,其秘密致函特朗普政府,提出以钴矿开采权换取军事援助,却遭美方冷遇。五角大楼评估认为,刚果(金)军队欠饷率高达74%,35%的装备处于失修状态,这种系统性腐败令西方望而却步。
全球供应链已感受到冲击波。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受刚果(金)动荡影响,钴现货价格突破8.5万美元/吨,创三年新高。特斯拉被迫启动刚果(金)以外首个非洲钴矿采购协议,但新来源的品相较刚果(金)矿石低23%。更严峻的是,中国控制的滕凯-丰古鲁姆矿区因安全威胁减产18%,直接影响全球80%的高纯度钴供应。
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中国展现出更深厚的战略定力。通过“资源-基建-产业”三位一体模式,中企在刚果(金)建成非洲首条钴矿深加工产业链,将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92%压降至57%。与之对比,美国主导的“关键矿产联盟”在刚果(金)仅获得两处勘探权,且均位于武装冲突频发区域。
联合国安理会最新决议敦促各方停火,但刚果(金)的未来仍系于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正如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专家姆贝基所言:“当资源富集地沦为地缘竞技场,真正的输家永远是当地人民。”这场危机不仅考验着全球供应链韧性,更警示着资源民族主义的觉醒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