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无情,警钟长鸣”
这个标语可以说我们是从小听到大,之如此普及,是因为火患带来的危害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可即便警示标语一喊再喊,消防知识一讲再讲,也总有个别单位或个人不以为意。
总以为一个小疏忽不至于酿成大祸,总以为一时图方便也不会引起麻烦
于是乎,在这样一次次侥幸中,一场场悲剧拉开帷幕。
来源:微博截图
1月19日的那天,天气很冷,河南省南阳市砚山铺村英才学校的孩子们结束一天功课回到寝室休息。
本以为可以在温暖的被窝一觉到天亮,可谁知这一夜竟迎来他们人生最为极致的寒凉。
晚上11点,宿舍楼内一间寝室突然起火,火势汹涌,引起的烟雾很快弥漫到其他寝室。
当地消防部门接警后迅速行动,经过激烈奋战,在火灾发生30多分钟后,将现场明火扑灭。
可当消防人员走进寝室,却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
13个孩子没有逃出去,他们安静地躺在自己的床上。
火灾发生时,没有人第一时间发现,待老师发现后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们赶忙叫醒学生,但由于学生较多,他们无法顾及所有。
而在组织学生逃离时,强烈的浓烟已蔓延多个寝室,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及组织撤离,那后果将更为惨重。
来源:微博截图
经初步调查显示,火灾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电线老化或违规使用电器有关。
这些隐患一旦酿成火灾,在明火肆虐时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这些烟雾会让人陷入窒息继而有生命危险。
那13个没有逃离的孩子,就是在这些烟雾下,永远停留在了梦中。
熊熊烈火,带走了13个鲜活的生命,而他们平均年龄只有9岁。
无论事故出于何种原因,都给遇难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也暴露出学校在安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这起悲剧发生后,舆论反响强烈,消防安全的警钟再次响彻公众耳畔。
可万万没想到,这起事故的“余烟”还未散去,多起大火又燃起......
江西新余火灾
来源:微博截图
1月24日15时许,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一临街店铺发生火灾。
截至发稿时,事故已造成39人死亡、9人受伤。
受困人员主要是参加专升本培训的学生和住宿旅客。
据官方发布会通报,初步查明火灾起因为该楼地下一层冷库装修时施工人员违规动火施工造成。
浓烟通过楼道涌入至二楼,将正在二楼上课的学生及住宿的旅客围困。
目前已有12名相关责任人员接受公安机关调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医疗专家赴江西,全力指导和支持伤员医疗救治工作。
山东济南火灾
来源:微博截图
1月23日1时50分,济南银座佳驿长清园博园店发生火灾。
长清区消防救援大队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救援,事故造成4人身亡。
据火灾一位亲历者的母亲表示,正在参加体育考试集训的儿子在该酒店已入住十余天,而除了儿子,还有其他七十多名考生也住在这家酒店。
有疑似此次火灾遇难者家属在网络上发文,直指此次火灾发生的酒店——银座佳驿没有应急疏散通道、消防不达标,质疑这样的酒店为什么可以营业。
1月24日下午,济南市长清区消防救援大队发布通报称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
山东菏泽火灾
来源:微博截图
2024年1月20日19时48分许,山东菏泽鄄城县大埝镇王菜园村外废弃厂房发生燃爆。
消防人员接报后迅速集结警力,前往废旧厂灭火,明火于20点30分左右被扑灭。
经搜救,现场发现两名受伤人员,经送医救治后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公安消防等部门正对现场进一步清理,并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
无论是学校机构,还是社区工厂,凡有火灾发生,都与疏忽大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是使用违规电器、或许是消防设备陈旧缺失、或许是“生命”通道被堵死.....思想的麻痹催生了这一个个“或许”,而这一个个“或许”引燃了熊熊大火的悲剧。
最终,悲剧以惨痛的代价收尾,同时也严肃、郑重地为我们将消防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
在此,公益中国网归纳整理了以下消防安全知识,愿你我铭记于心:
一、这些情况不要慌,科学应对很重要
1.电器着火
切断电源,最好是关闭用电总闸;
用二氧化碳、1211、干粉灭火器或干沙土扑救;
若是导线绝缘体或电器外壳等可燃材料着火,可用湿棉被等覆盖物封闭窒息灭火。
2.油锅起火
不要向油锅内泼水;
将冷菜沿边倒入锅内,火可自动熄灭;
用锅盖或大块湿布遮盖到起火的油锅上。
3.煤气泄漏
不要触动任何电器开关;
不用打火机、手电筒等照明工具;
迅速关闭电源、打开窗门;
报警时要到远离现场的地方打电话。
二、火场逃生“六不要”,关键时刻能保命
1.不要惊慌失措
发现起火后努力保持镇定,尽快判断着火位置、火势大小及蔓延方向,继而决定逃生方式。
2.不要随意开门
若发现门体发烫,千万不要开门,以防止大火窜入室内;
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
3.不要贪恋财务
不要留恋财物,披上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向安全出口逃离;
逃离过程中身体尽量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不要乘坐电梯
火灾发生时,电梯可能随时停电或发生故障,无防烟功效,一旦被困难以逃生;
应向安全出口、楼梯间等出口逃生。
5.不要盲目跳楼
若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
可在窗口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救等向外发送求救信号。
6.不要疏忽大意
平时应熟悉疏散线路、积极参加疏散演练、学习逃生设备使用方法。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265
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