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事故频发,网络上就会有人不停追问“为什么现在***出事的这么多”,有的甚至阴谋论起来。
可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与其在这追问、臆想,不如多些自省,从客观物体的使用者上找找原因。
来源:微博截图
2月23日凌晨4时39分,江苏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
此次火灾共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
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处起火引发,大火通过天井蔓延向上,形成烟囱效应,致使悲剧酿成。
当“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车”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到一起,人们对此事故的悲痛顿时转变为一种莫大的愤怒。
因为这不是该小区第一次因电动车发生火灾,据媒体报道,2019年该小区由于架空层电动车停放过于密集,且没有必要的消防设备,就发生过一次火灾。
如今,社区虽设有专门电动车停车区,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监管,也没有宣传引导,所以与拥挤的架空层相比,这里停放的车辆依旧寥寥无几。
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隐患,就这样经一段时间沉寂,在新年伊始露出了凶恶獠牙。
来源:中国消防
不仅是南京明尚西苑社区,放眼全国多地,因电动车起火发生的事故并不鲜见,单是近三个月来就已出现多起:
2024年2月25日,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旭日嘉园小区乙10号楼北侧电动车棚起火,经核实为户外独立电动车棚内电动车起火,万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3年12月28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新店村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情,事故造成4名被困人员遇难。经初步调查,火灾原因为电动自行车起火所致。
2023年12月13日,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某高层小区发生火情,起火点位于12层8号房,事故造成2名未成年人遇难。经过调查火灾原因直指推入室内充电的电动车。
令人心碎的悲剧一桩接着一桩,但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依然有人心存侥幸,有人不以为意。
直到悲剧在身边发生,才悔不当初,想着当初如果不违规操作、如果真正意识到危险性、如果不贪图省事方便......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无辜的生命也不会消失。
可这世间哪有那么如果,回不到的过去,虽是痛心遗憾,但又像是一针加强剂,提醒着我们,面对未来只有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昨日的悲剧才不会复现。
如今,无论是乡村羊肠小道还是城市大街小巷,都少不了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身影,人们对它的使用度逐年增高。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
快速扩张的电动车基数,加之不规范的管理及使用,也就导致了上述燃爆事故的接连发生,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的1.8万起上升了六分之一。
来源:@1024专员
在电动车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总对其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电动车没有损坏,搁在哪都没问题,就随意停放在了楼道、连廊等禁止区。
却忽略了,电动车无论是否存在故障,它本身就是会引发火灾的。
而由它引发的燃爆事故有多恐怖呢,我想通过近期的新闻我们可能都有了一定感受。
电动车燃爆事故里有种说法,叫“夺命只需90秒”。
指的是电动车在着火90秒后温度便可达到200℃,加之电动车很多部件为塑料所制,所以一旦起火,就会迅速燃烧,同时产生有害气体,据了解一台电动车燃烧产生的毒气,足以使上百人窒息而亡。
这些风险隐患,对每个电动车使用者也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按规停放必须有
电动车不入户、不进楼,停放在安全的区域充电,这话大家都有耳闻,但也总有人明知故犯。
总觉得这是句无关紧要的倡导,可实际上这是一起起悲剧总结而来的经验教训,是一项不可松动的制度约束。
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对此就有明确要求,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拒不改正则可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将电动车停在该停的地方,可能对有些人来要绕路很麻烦,但多走这几步路带来的麻烦与自己和全楼邻居的生命安全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身方便,将电动车在小区内随心停放,那家还会是温馨快乐的地方?
二、户外飞线要不得
还有不少人为了省事,动用起“户外飞线”的歪招。
将电线板直接从高层窗口扔下,连接电动车进行充电,尤其是在一些老旧小区,垂直而下的飞线抬眼可见。
而“飞线”纵横之下间,埋藏的是一串巨大的火灾隐患。
首先,若插线板功率与电动车不匹配,那插电板在使用时就会被烧蚀,继而不仅车辆起火,也会殃及飞线途径的住户。
其次,充电板并非充电桩,肆意放于户外充电,很难保证无人去触碰,尤其是社区内孩童,一旦触电后果不堪设想。
三、电不是充越多就越好
很多人在给电动车充电后就去忙其他事,忙碌间,电动车充电过量,有的甚至充电时长达到12小时。
事后,有人后怕有人丝毫不在意,觉得多充点说不定还能多跑点路,没啥大不了的。
可超长充电埋下的祸患同样不可小觑,超长充电不仅会降低电动车电池使用寿命,还会刺激电池的性能从而引发燃爆事故。
所以在充电时,务必注意充电时长,一般情况下,夏天充电6-8小时,冬天充电8-10小时最为适宜。
四、警惕高温/可燃物
电动车充电时,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电动车意外起火后引燃周边可燃物,造成更大的伤害。
除周边易燃易爆物品,还要警惕高温情况,电动车的燃爆主要是由温度引起,温度过高容易影响锂电池本身的散热,造成线路或电池超负荷运行,导致电动车发生燃爆事故。
所以在充电时要多加注意高温情况,尤其在夏季,更要避免电池直接暴晒,也万不可靠近温度过高的热源。
五、定期维护不可少
据了解,一辆电动车的电瓶正常使用寿命为3—5年,如果超过时长继续使用,就会出现电瓶老化、短路等情况,若短路碰上高温,那便是不堪设想的悲剧。
所以我们要定期对电池和充电器等部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电瓶等部件达到年限到达时,即刻前往正规店铺购买匹配电池,不给隐患留有滋生的土壤。
来源:网友公布监控画面(电动车室内充电爆燃)
距离2月23日南京火灾事故已过多日,这几天“电动车”成为网络上的敏感词汇,见到电动车甚至提到电动车这个字眼,大家都会联想到种种事故。
全国多地社区物业也因此展开安全检查、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事宜。
其实早在前些年,为避免电动车燃爆事故,多地小区就已展开行动,比如设立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处,安装烟雾报警器、感温器、排烟系统等现代化消防安全设施;比如有住宅小区的电梯实现“车脸识别”技术,只要车辆一进入,电梯就会发出警报......
一系列举措都值得人点赞称道,但想要实现安全常态化,前方仍有一段距离要走。只有将电动车相关事宜放入制度的框架,严谨以待,这根安全的弦才会刻进人们的日常,成为人们的习惯。
来源:南风窗
防患于未“燃”,是贴于宣传栏的标语也是一起火灾事故后最常听到的感慨。
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句响亮的标语,也不是懊悔中的感慨,我们需要的是这句话它真的可以具象化。
何为具象化呢?
我想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的认同,懂得它、践行它,用实打实的行动掐灭电动车身上的导“火”索,将隐患消弭于无形。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279
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