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有首诗叫《相思》,头两句是:“红豆生南国,生来发几枝”。从那以后,“相思子”和“红豆”的傻傻分不清之路就开始。
相思子,红豆,这两种豆长得很像,而且王维诗里“相思”和“红豆”的联系,让人觉得这俩就是一个东西。
但是呢,如果真有人把相思子当红豆吃了,一定这辈子都不会犯这种错了。
很简单,红豆是经典的美食食材,而相思子有毒,是不能吃的。虽然因为样子好看,被称为“豆中鸳鸯”,可一谈起相思子,人人都不禁色变,就是因为它的毒素。
它也成为不少人最讨厌的植物之一。
相思子不是红豆!这句话记牢了!
相思子是鸡母珠树的种子,是藤蔓状的,会攀爬上架,这点虽然跟红豆近似,但是豆子就有差别了。
相思子形状也是豆,但有红黑两种颜色,红色很鲜艳,黑色很深邃,叫它“豆中鸳鸯”,是因为红黑两色相得益彰,很是好看。
而红豆是全身通红,只是在肚子那里可能有点棕色或白色。而且红豆的红是暗红,相思子的红是鲜红,两者的区别,如果放在一起,还是很明显的。
容易搞混,跟一开始起名字的人有很大关系。明明红豆本身已有相思之意,后来相思子出来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以“相思”命名,叫它的土名字“鸡母珠”不是很好嘛?虽然是土的掉渣了点,但不至于让人红豆、相思子傻傻分不清。
还有就是相思子虽然有毒,可是拿来当做手串、饰品很好看,没有食用价值,但有欣赏价值啊。为了让相思子卖贵一点,给它起名“相思”,不仅价值提高了,而且七夕节,情人节,圣诞节买的人更多了。
商业来讲,相思子是很成功的,但从大众科普来讲,却是很失败的。
剧毒,人人谈之色变
不了解相思子的人,会觉得很好看,很好玩,买几个当装饰,不是挺好的吗?但在了解它过后,往往都让人谈之色变,再也不敢买了。
相思子让人害怕的头号原因,就是剧毒,不小心吃了,后果很严重。而且不光是吃,接触久了,也有问题。
要知道相思子只是种子,它整棵树,包括根茎叶,全都有毒。
这哪是什么相思子,彻头彻尾的毒人子啊。
仅仅是有毒,还算能接受,自然界有毒的东西很多,多一个相思子算什么?
但相思子让人讨厌的一个点是,它艳丽的外貌,让它具备了“欺骗性”,引诱着别人去接近它,从而接近危险。
为什么懂的人都讨厌相思子
相思子色彩对比度强烈,外观很吸引人,拿远一点看,就像一颗精美的糖果,或者是精致的装饰品。
明明长着一副人畜无害甚至可以说讨人喜欢的模样,却内含剧毒。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人一种强烈的被误导,被欺骗的感觉。
好比一个人,外表看起来温和友善,结果内心极其阴险歹毒。
俗话说得好,我不讨厌你坏,我讨厌你虚伪。这样一种外好内坏的的伪装,往往更让人反感。
人对于危险,通常都有一定心理预期,比如我们看到模样狰狞的毒蛙,张牙舞爪的毒蛇,还有长得奇形怪状的毒蘑菇,危险信号是很明显的,一看到他们,我们马上就开始预警。
相思子打破了我们的危险预期,外观好看,形状小瞧无害,寓意美好,谁能想到这些都是假象,都是隐藏它内在的危险。
所以讨厌相思子的人,并不是讨厌它的毒,而是讨厌它的虚伪,让人觉得不仅有毒,而且还很假。
相思子这件事,反映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
人生讨厌坏的东西,但相比于那些明明白白的坏,我们更讨厌“假坏”——明明很坏,却装作不坏,甚至装作很好,来引导你,诱骗你。
一个东西有毒,我们知道了,会远离它,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一个东西有毒,还长得好看,名字还如此诗意,这是在瓦解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相思子就像暗箭,这种自然安排,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退一步说,如果相思子不叫相思子,改回叫“鸡母珠”,都不会有如此的迷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