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代张燧说王导是无间道?深度分析他在王敦之乱中的立场!

独醉江南岸 2025-04-18 11:54:37

王导是琅琊王氏一族的领头人物,他在皇权和家族利益间游走,玩起了政治的高超把戏。他既没有站出来为王敦的叛乱撑腰,又悄悄用手段保住了家族的位子。等到叛乱平定,他摇身一变,成了平息叛乱的英雄,还扮演起大义灭亲的忠臣角色,被历史学者赞誉为“江左的管仲”。

不过,明朝的张燧,在他的书《千百年眼》里头,给这家伙贴了个“漏网之鱼、叛逆之臣”的标签,他觉得这家伙其实就是王敦一伙的,只不过历史上的记载把他们的恶行给遮掩过去了。

他有两个主要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首先,就是大家一起商量对策,共同策划。

王敦在打算造反之前,给王导写了封信,里头说:“等咱打下了京城,我非得亲手把温峤那舌头给割了不可。”

张燧琢磨着,这俩人要不是之前就打好了小算盘,哪敢放出这种大话呀?——“要不是早有约定计划,他们哪敢这么说呢?”

这话说得在理,起码能看出来,王导不是那种会为了朝廷,就把自己或家族利益搁一边的忠臣。

另外,要确保王敦去世后的相关事宜得到妥善处理。

王敦在叛乱被平息前就已经去世了,但他毕竟是这场大乱的主要策划者,罪行滔天,按理说该挖坟鞭尸,最不济也得撤销官职、剥夺爵位。可王导却向朝廷提议,要用安葬大将军的规格来办王敦的后事。他说:“王敦虽已被杀,但要论起开棺戮尸、玷污皇家的罪名,还是得算上。然而,我还是主张以将军的礼仪来安葬他。”

另外,王敦离世之后,王导每次跟旁人聊到他,都会叫他“大将军”,并且还表示王敦以前干的那些事儿,其实跟齐桓公、晋文公追求的霸业没啥两样,“大将军以前干的,就是桓、文那样的大事。”

王导要给王敦平反这事儿,挺让人琢磨。他是为了家族的好处,想擦掉王敦留下的污点吗?还是说,他怕哪天自己被挖出跟叛贼勾结的证据,所以提前给自己铺条后路?

张燧觉得,王导简直就是东晋时候最厉害的那个“卧底高手”。

其实吧,他说的那点看法,虽然有那么点意思,但总觉得不够全面,也没啥说服力。今天咱们就来把王敦之乱的前因后果好好捋一捋,仔细瞅瞅王导在这场叛乱里到底是咋想的。

王敦那事儿,说白了就是闹了两次。头一回是在永昌元年,也就是322年的时候。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司马睿让刘隗和刁协这两个老王府的人,对王导各种打压。刘隗一得势,王导就被慢慢晾到一边去了。

王敦因为要给堂弟撑腰,所以给元帝上了书,结果元帝火冒三丈,立马派了戴渊、刘隗、司马承三位将领去围住荆州,就是为了盯紧王敦,防止他搞出什么动静来。

根据历史记载,王敦在把奏疏递交给皇帝之前,先拿去给王导看了看。王导呢,心里头怕麻烦,就直接把奏疏给“退了回去”。但王敦这人挺倔,非得让皇帝知道这事儿不可。最后,元帝还是看到了那份充满怒气的亲笔信。

这表示,王导心里头清楚王敦可能要做些大逆不道的事儿,但他呢,既没去劝劝自己的堂哥,让他打消这念头,也没跟皇帝说一声,提个醒。王导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真是让人猜不透。

最终,王敦找了个讨伐刘隗的借口,在武昌发动了叛乱。

王敦起兵造反那会儿,王导带着家里人直接跪到了宫门口,穿着一身白衣服请罪。多亏了尚书左仆射周顗在一旁帮着说话,司马睿这才消了气,把王导的官服还给他,还在宫里见了他一面。

之后,元帝再次发布命令,让王导当上了前锋总指挥,和戴渊一块去攻打王敦。

尽管历史记载里没有明确说王导在打仗时给王敦透了底,但王敦能那么轻松地打进建康城,让人不得不怀疑王导可能在背后悄悄帮了忙。

特别是在王敦掌权之后,他没去拦着王敦杀掉像周顗这样的忠臣,而且在清除反对派时也一声不吭。他这种默不作声的态度,不就等同于“共犯”了吗?

而且,他其实是这场叛变里捞到最大好处的人,等王敦掌了权,他就带着军队回了武昌镇守。另一边,王导又在朝廷里当上了尚书令,他们俩还是跟以前一样,一个在外头一个在内里,把控着朝廷的局面。

第一次闹事的时候,王导虽然没有亲自下场,但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给王敦帮忙。

在324年,也就是太宁二年的时候,王敦病得厉害,却还想抢皇位。这时候,王导偷偷地跟朝廷联手,放出风声说王敦已经死了,这样一来,叛军们的信心就垮了。最后,叛乱就被顺利地平息了。

王导是靠实实在在帮忙平定晋廷的叛乱,这才让大家觉得他跟王敦不是一伙的。但话说回来,王导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那会儿的形势跟两年前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现在的情况是,那个没什么能力的晋元帝已经去世了,接替他的是聪明果敢的明帝司马绍。这家伙在第一次叛乱时就想带着士兵跟叛军拼命,要不是温峤及时拔剑砍断他的马缰绳,他可能早就死在战场上了。到了第二次叛乱,他更是亲自跑到王敦的大本营于湖去刺探敌情,这种魄力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样一来,王导再想两边讨好,就很难办到了。

另外,领军打仗的统帅不再是像刁协、刘隗、戴渊那样没有军事才能的文官,而是换成了像郗鉴、苏峻这样身经百战的武将。而且,司马绍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一登上皇位,就立刻把之前在峄山跟石勒打过仗、早就出了名的郗鉴叫了回来,两人天天商量怎么对付王敦。这样一来,平定叛乱的机会就大大提高了。

第三个不同点是,士民对他们的支持情况有变化。要是说王敦头一回造反还有点苦水要倒,像是元帝先对王家不地道,那第二次纯粹就是奔着他自个儿的利益去了。而且王家老早就在背后操纵朝廷,这事儿早让其他那些大家族心里不痛快了。

第四个原因是,王敦身体情况非常糟糕,他那些侄子辈的又没什么出息。王导能通过假传王敦的死讯达到这种效果,恰恰表明了,他对叛军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们俩之间肯定有着比较深的交道。

上面这些情况,王导心里跟明镜似的,他选择站在晋廷那边,其实很合情理。王敦自己心里也没多少底

王导的行动和王敦临终前说的话不谋而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兄弟俩私下里有联系,可能还交流过想法。

其实,大家把王导的计谋说得太神了。战场上还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王敦是死是活的谣言,在那时候根本起不了啥大作用。虽说王导被任命为都督诸军,但真正出谋划策、带头平定王敦之乱的是郗鉴。他带着各路兵马,跟叛军大将钱凤他们干架,还偷偷袭击,把叛党王含打得落花流水,这算是头号大功。官军的士气,全靠他郗鉴和那位英勇的司马绍给提起来的。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还有三个理由表明王导可能是王敦的同伙:

首先,王导对于王敦首次起兵时,立场模糊不清,他不但没真的出手去拦阻,反而还跟王敦有书信交流。

另外,王导在王敦初次起兵反叛时,表面上装模作样请罪,实际上却在旁边看热闹,持观望态度。等王敦掌控大权后,他又重新坐上高官的位置,甚至还掺和到清除异己、制定政策的事情里。这摆明了王导可能在背后给王敦撑腰,但他又不想跟朝廷硬碰硬。他这种举动,说不定是他俩兄弟早就商量好的,万一造反不成,也能有个退路。

另外,当王敦第二次发动叛乱时,王导一看情况不妙,立马掉头跟朝廷站到了一起,还出了不少力帮忙平定叛乱。这背后的原因,说不定是他想用这种政治手段来撇清关系,保护好自己的家族不受牵连。

最后来深入聊聊王导的观点变化:他从“与大家共享天下”转变成了“两边都不得罪”。

在家族里,啥都比不上家族的利益来得重要,这就是那里的政治规矩。

在东晋早期,琅琊王家跟皇族马家一块掌权,形成了“王家马家,平分秋色”的局面。王导作为士族的老大,他最上心的是保住自家的地位,而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王敦虽然两次起兵造反,给朝廷添了不少乱子,但王家的大局并没有受到啥影响。

2. 门第势力如何维持权力均衡在门阀政治的世界里,维持各方势力的平衡是个大学问。各大门阀之间,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来确保自己的力量不被其他家族超越,同时也要防止任何一方独大,威胁到整体的稳定。他们往往会精心布局,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将各大家族紧紧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一来,大家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自然就能够相互制约,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同时,门阀之间也会进行权力的分割和制约。他们会通过设置各种官职和机构,来分配和限制各方的权力,确保没有一家能够独揽大权。这样一来,即使某个家族想要搞点小动作,也会受到其他家族的制约和反对,无法得逞。此外,门阀政治还注重通过各种规则和制度来维护平衡。他们会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来规范各方的行为,防止任何一方做出过激的举动。这些规则和制度就像一道道紧箍咒,让各大门阀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克制和自律。总的来说,门阀政治的平衡术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确保各方势力的均衡和稳定。这样一来,整个政治体系才能够持续运转下去,避免出现大的动荡和混乱。

现代历史研究者田余庆,在他的书《东晋的门阀政治》里头说了,王导的主要招数就是“祭祀归司马家,政权握在士族手里”。他一边帮晋朝朝廷跟王敦对着干,一边又在王敦掌权后跟他联手,弄出了个“皇帝—士族—地方大佬”的三方制衡局面,这样一来,他自己的位置就坐稳了。

3、抓住机遇的生活窍门在生活中,有些人擅长把握时机,他们有着一套独特的生存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抓住机遇的智慧”。他们不会盲目行动,而是会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时机,然后果断出击。这种智慧并不是说要你去冒险或者做不切实际的事情,而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它需要你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时刻留意身边的变化,以便在机会来临时能够迅速反应。同时,这种智慧也意味着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因为机会并不是时刻都有的,有时候你需要等待,需要积累,需要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断磨砺自己。只有这样,当机会真正来临时,你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去抓住它。所以,抓住机遇的生活窍门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实践,就能够逐渐掌握这种智慧,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大助力。

王导在政治上的抉择都是看“大局”怎么走。王敦头一回起兵时,王导还跟他保持联系,等事情平息后,他就动手清除那些不对付的人,分了一杯政权羹。等到王敦第二次起兵,眼瞅着他那边的人都散了,王导立马就站到了朝廷那边,还写信给王含劝他投降。他这种“看得清形势”的做法,让他在王敦垮台后没受到啥牵连。之后他那“装糊涂”的手段,也是这种生存智慧的又一展现。

最终结果

王导在应对王敦之乱时,他的站队方式就是大家族头头在那种政治环境里的常规操作。他一心想着家族的好处,耍点手段,两边讨好,既不跟皇帝那边彻底翻脸,又把琅琊王氏的面子给保住了。张燧骂他是“漏网的反叛分子”,这话虽然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但确实把王导那套政治手腕给说透了。

大伙儿琢磨着,王导在王敦之乱那会儿,到底是玩的一手纯政治投机呢?还是说他在暗地里上演着“潜伏”大戏?又或者,他真心实意是晋朝的一个忠臣?来来来,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块儿聊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