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的流行,让不少人沉迷其中,总是学着剧里的人讲话,扮演起各种宫廷角色。但不管如何扮演、有多相像,终归都是假的。而现在,是否还有真的封建时代的皇族们?在辽宁抚顺,就有一个村落,被称作是“皇族村”,里面的村民就都是清朝皇族的后代。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属于皇族的习俗。
一个朝代的灭亡,部分人员必定是四处逃亡。为了避免被追杀,只能找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来躲藏。最开始逃到这个地方的人,可能只有三五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的人数会逐渐增加。生活稳定了之后,他们就有可能在此繁衍后代。
这一“腰站村”的发展,也类似于此。最开始来到这儿的人只有八人左右,慢慢稳定下来,一代代繁衍而下,现在已经有一千两百多人了,大部分都是清朝皇族的后代。
那最初他们是如何找到了这个地方,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这就要追溯到公元1686年,当时康熙皇帝派爱新觉罗·阿塔去看守永陵,阿塔路过了“腰站村”这个地方,觉得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好地方,如果是在这里生活,岂不美哉。
于是,他就命人将这片地区占领了,又将其发展成了一个村落。这就是腰站村的雏形。而名字的由来,其实是取自谐音“要占”,指的是要占领这片区域。
在清朝还没有灭亡之时,这个村落就已经被建起来了。只不过当时只有寥寥几个人在这儿而已。人数的急剧增加是得从清朝灭亡时候算起。因为当时很多清朝皇室的人为了保全自身,逃亡了,又听说了这个地方是皇族建起的,估计比去其他的地方更安全,也就纷纷逃到了此地。
皇室之人逃到腰站村还不够,他们还必须更改了姓氏。他们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肇”。所以,现在这里姓“肇”的村民,就基本都是当时清朝皇室的后代。
腰站村的村民,大多是清朝皇室后裔,这一血统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保留着清朝时期的一些习俗。
比如在服饰上,他们每个人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清朝服装。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就会穿上这些服装,把自己打扮成清朝人的模样,走街串巷;他们还会穿着服饰举行仪式。如果在年节的时候进入到这个村落,可能会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这个习俗相比于接下来的这一项,看起来还平常得多。在这个村落里面,村民基本都是满族人,他们有规定,满族人是不能与汉族人通婚。是为了保证本身族群内部血统的纯正,所以只能村民内部结婚生子。
其实这种“不与外族人通婚”的现象,在世界各地的不少村落也会出现,他们都是因为要追求族群血统的纯正。一代代人繁衍下来,不会掺杂了其他民族的血统,这样自己的本身的族群能够壮大,也不容易被其他人员较多的族群“稀释”掉。
理想是如此,不过现实生活中,族群血统的纯正,并不能够让这个村落达到壮大的地步。因为他们内部消化的方式很可能就是“近亲结婚”。用这种方式生育而来的一个个后代,相比于非近亲结婚的孩子,弊端是非常多。早夭不说,最致命的弊端是智力很可能跟不上。那么,一代代人的智力不如前人,这样的族群拥有着纯正的血统,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说到底,腰站村的村民保留下了这些清朝的习俗,特别的确特别,只是并不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清朝时期,或者说是封建时期,我们的先辈之所以要将其进行推翻,就是因为它给予社会和人民的,弊端远远大于益处。
而作为他们的后代、传承者,却很容易将糟粕继承下来,而丢掉优势。正如腰站村的村民,他们传承了清朝皇族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形式化的清朝服装的穿着,一个是封闭的不与外族人通婚。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尽早与现代社会融合,才能够使村落拥有更好的发展。
腰站村的存在,会让很多外界人好奇,清朝皇室的后代究竟与我们有何不同。然而如果说我们去了解了之后,发现他们依旧保持着来自封建时期的守旧、封闭的观念与言行,会让外人失望,让我们觉得,皇族的后代,不过如此。
猪皮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