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蜀国在刘备死后就是诸葛亮独揽大权,刘禅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傻、憨,尤其一句乐不思蜀更是让阿斗成了后人的笑料。但是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就这么傻吗?其实在诸葛亮临终前,阿斗对诸葛亮提出了一个问题,让诸葛亮在临终前认识到这个阿斗其实并不傻,他只是一直在隐藏自己。
后人去考证三国的这段历史,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阿斗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诸葛亮在蜀国位高权重,当刘备去世后没人能镇住他,小小的刘禅又怎么能让诸葛亮心甘情愿的臣服,他完全有能力像司马家族一样换掉刘禅找刘备次子接班。至于亡国后刘禅的表现,就妥妥的说明了他要保命,将自己扮演的越傻越能给敌人带来迷惑,至少可以保住一条命,毕竟在中国好死不如赖活。
刘备在临终前白帝城托孤,他也怕诸葛亮之后有可能会反,为了让诸葛亮可以安心辅政,他使出一招“欲擒故纵”,对诸葛亮说如果觉得刘禅不中用,你完全可以自己取代他。这完全利用了古代文人的忠孝之义,刘备塌前可不光是诸葛亮听见了,这么多人听见以后诸葛亮就算有这个心也不会有这条路了。因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只是把权利揽过来,让刘禅做一个“无用”皇帝。
刘禅清楚的知道想诸葛亮这样的文人最看重什么?不是生前有多大的权利、有多少的财富,而是死后的名声、一辈子的声誉。刘禅只需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听从者,让诸葛亮拿着大权把蜀国经营下去,蜀国才有可能走向辉煌。所以在后人眼中,刘禅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好吃懒做,不问朝政享受生活的皇上。
不过在三国志中,刘禅并不是这么“傻”。《三国志》中记载,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李福前去慰问。在诸葛亮塌前,李福说陛下让我问丞相一句,在您死后您的儿子讲如何安排。这一句话就比较有深意了,这是让诸葛亮在给自己的儿子选择呢,其实诸葛亮只有一条选择就是不让儿子从政,必须放权。于是诸葛亮说,家有八百亩桑树,足以让儿子养活自己。直接向刘禅表明儿子不会涉政,像自己之前在隆中一样过田园生活。到这时诸葛亮才豁然发现,刘禅不傻,不是不懂,只是在装傻,权力还是老刘家的,他太会伪装自己了。
其实对于诸葛亮的专权,刘禅是不会在意的。他知道“国父”的能力,蜀国上下独一无二,只有他才能掌握好蜀国的朝堂内外。但是刘禅肯定不喜欢整个家族专权,如果家族专权就像魏国的司马家族一样,到头来肯定会取而代之,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说刘禅在诸葛亮临终前去问这么一句,一来是探探对方心意,二来是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可谓是一石二鸟了。
这么看来,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并不是傻子,《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贤能把刘禅说的很没用,给大家造成的第一印象不好。但是刘禅在处理政务上肯定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大,这也导致后来蜀国快速的灭亡。不过在用人方面,刘禅选择了放权给诸葛亮,用完之后也懂得适时的把权力收回,这说明刘禅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这样能藏得住自己的人, 也难怪诸葛亮到最后临终前才知道刘禅的真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