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普通纪念币金属材质的变迁

钱眼看历史 2025-04-21 12:37:25

自1984年我国首套普通纪念币(建国 35 周年)发行以来,我国在普通纪念币的材质选择方面总共经历了六次重大变革,既体现了铸造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经济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天,笔者就我国普通纪念币采用材质的演变历程用一篇文章说清楚。

一、铜镍合金时代(1984-1989)

这个时期是我国普通纪念币发行的启航期和摸索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币种有建国35周年、老西藏、新疆、人民银行等11套纪念币,金属材质特征是,采用铜镍合金(白铜),含铜 81%、镍 19%,抗氧化性强,表面呈现银白色光泽。铜镍合金由于抗氧化性强,更易于保存,加上这个时期发行的纪念币用图具有明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征历史背景,加上发行量普遍都少,最少的宁夏仅仅发行了150万枚,很明显是大全套的瓶颈,另外,整个纪念币大全套的币王、币筋、五虎上将(建国三十五周年、人民银行、宁夏、老西藏、六运会)均出自铜镍合金纪念币,因此这块是纪念币的龙头板块、风向标和老精稀云集之地,是纪念币板块最重要的部分,作为首代纪念币材质,白铜因其美观耐用被选中。但受限于镍资源稀缺性,后期因国际镍价飙升(1989 年达 2.39 万美元 / 吨),铸造成本逼近面值,因此在九十年代初就逐步被更加廉价的其他金属合金取代。

二、铜锌合金的孤例(1987)

在整个纪念币板块里面,有一个独立的孤品,无论是面值设置还是币材均是如此,这就是1987年广州第六届全运会期间发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纪念币(1 角面值),这是迄今为止整个纪念币板块里唯一的1角面值的纪念币,其材质也是采用了独一无二的铜锌合金(黄铜),与长城币系列辅币的 1 角、2角、5角胚饼同源,材质相同,黄亮如金,因其是长城币系列流通硬币停产后剩余胚饼改制而成。其 “车轮光” 工艺成为早期收藏亮点,铜锌合金的金属材质也存在着较易氧化的问题,从而导致保存难度极高,因此我们目前市面上见到的黄亮原光六运会大多数都是卷拆品,凡是卷拆多年的,基本会有不同程度的氧化。

三、钢芯镀镍的普及(1990-201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为应对铜镍价格波动,为了减少成本等原因,我国纪念币采用的币材从1990年发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开始采用更为廉价的钢芯镀镍, 1990 年亚运会纪念币首次采用该材质,尺寸从30mm 缩至 25mm以进一步降低成本,钢芯镀镍材质的代表币种主要包括亚运会、植树节、抗战胜利 70 周年等28 枚纪念币。钢芯镀镍(铁基表面镀镍)成本仅为白铜的 1/3,抗腐蚀性强但易产生划痕。迄今为止,钢芯镀镍币材使用的时间较长,从1990年到2014年跨度24年,题材种类繁多,是整个纪念币板块的大家族,由于钢芯镀镍材质的纪念币易磨损,之后逐渐被新兴材质取代。

四、紫铜合金的实验(1993-1999)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3-1999年),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系列(10 枚)纪念币,面值5元,该套纪念币采用的金属材质为纯紫铜,通体呈现红铜光泽质感,直径达 32mm,是迄今为止整个纪念币板块中个头最大的纪念币。这套纪念币虽然是高浮雕工艺成为 “最美纪念币”,并且个头也是最大的,但有一个最为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紫铜在遇到潮湿空气极易氧化变色,因此如果保存不当,紫铜就会变成黑铜,毫无收藏和欣赏价值可言,保存需严格的密封环境,又由于紫铜的成本很高等因素,因此紫铜材质的纪念币仅发行一套后即终止。

五、黄铜合金的主流化(2001-至今)

黄铜合金材质的纪念币是从2001年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币开始,一直延用至今,也就是最近发行的京剧旦角纪念币,代表币种有世界文化遗产、辛亥革命、孙中山、和字书法、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系列、京剧艺术等近60 枚纪念币,其材质特点是币材采用黄铜合金(铜锌为主),成本适中且抗氧化性优于紫铜,颜色金黄喜庆。其币材的优良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认可,因此也成为央行降低成本与兼顾美观的折中选择,因此延用至今,黄铜合金币材纪念币同样与前面介绍的钢芯镀镍材质纪念币一样,在纪念币整个板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家族系列庞大,其中包含了世界文化遗产、一轮生肖贺岁币等,得到了官方和广大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六、双色铜合金的革新(1997-至今)

谈到双色铜合金纪念币,我们当前印象最深的就是从2015年二轮生肖羊开始的二轮生肖纪念币和后续的高铁和国家公园等系列纪念币,材质结构为外黄内白双金属镶嵌(黄铜 + 白铜),防伪性强且视觉冲击力大,随着2015年二轮羊年纪念币全面推广,成为 10 元面值纪念币的标准材质。其复合结构有效解决了单一材质的局限性。但我们资深的收藏爱好者都知道,我国早在 1997 年香港回归纪念币时,就对该工艺进行了首试,代表币种:香港回归、二轮生肖、冬奥纪念钞、国家公园等。这种组合结构的双色铜合金也是当时英法等国家在其流通硬币中广泛使用,现如今依然如此,他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所采用的金属铸币形式。

七、演变规律与未来趋势

按照纪念币材质的发展规律看,未来,材质的变化主要分别从成本、功能和环保等导向进行演化,首先从成本考虑,从贵金属(铜镍)到复合材料(钢芯镀镍、黄铜合金),再到双金属镶嵌,始终以降低铸造成本为核心,今后材质选择逐渐向防伪性、耐磨损性、艺术性倾斜,如双色合金的防伪设计与高浮雕工艺的结合,另外,近年来,流通硬币转向不锈钢(如菊花 1 角),未来纪念币有可能会在环保合金材料方面进行探索。

方寸之间的材质变迁,不仅见证了中国造币技术的飞跃,更折射出经济发展与收藏文化的迭代。在数字人民币兴起的今天,实体纪念币的材质创新仍在继续,每一枚金属币都是时代的微观印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