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较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乙肝与肝癌存在关联,却并不清楚从感染乙肝病毒到发展成肝癌究竟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剖析一下这中间的“步骤”。
从感染乙肝病毒到肝癌有几步?
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会引发乙肝病毒感染。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众多。感染乙肝病毒初期,很多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也导致不少人在不经意间感染了病毒却浑然不知。此时,病毒在体内开始大量复制,免疫系统察觉到病毒入侵后,会与之展开一场“战斗”。在这个阶段,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强大,能够成功清除病毒,那么就有可能实现自愈,不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免疫系统未能彻底清除病毒,进而进入慢性乙型肝炎阶段。
慢性乙型肝炎意味着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驻扎,持续对肝脏进行破坏。这一时期,肝脏会反复发生炎症反应。肝细胞不断受损又不断修复,就如同一个城市在不断经历战争与重建。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肝脏组织逐渐出现纤维化。纤维化就像是肝脏内的“疤痕”,如果纤维化程度较轻,经过积极治疗,肝脏还有可能恢复正常。但倘若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纤维化就会持续发展,逐渐走向肝硬化。
肝硬化是乙肝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肝脏进入肝硬化阶段,其正常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在代偿期,肝脏还能勉强维持基本功能,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明显,仅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可一旦发展到失代偿期,各种严重并发症就会接踵而至,像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更为关键的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的发生率约为3%-6%。
从肝硬化发展到肝癌,虽然不是必然的,但却是很多乙肝患者最为担忧的一步。肝癌,也就是肝脏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往往不佳。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硬化这两个关键因素外,还与饮酒、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因素等有关。长期酗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促使肝脏病变恶化;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的食物中,具有强烈的致癌性,会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
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从感染乙肝病毒到肝癌,是不是就只能坐以待毙呢?当然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情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能够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定期体检监测病情非常关键。通过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抗病毒治疗等措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有助于保护肝脏,降低肝癌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