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7卷 !显宗成皇帝下
建元二年(甲辰,公元三四四年)
原文:征西将军庾翼使梁州刺史桓宣击赵将李罴于丹水,为罴所败,翼贬宣为建威将军。宣惭愤成疾,秋,八月,庚辰,卒。翼以长子方之为义城太守,代领宣众;又以司马应诞为襄阳太守,参军司马勋为梁州刺史,戍西城。
桓宣,虽然历史资料很少,但是从这些片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义、忠厚、且非常有能力的人,当然他也做出不凡的成绩,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微弱力量在襄阳独自抗住了石虎的攻击,成功的将石虎阻挡在襄阳以北,使之无法继续南下。他一生遇到三个贵人,司马睿、祖逖和陶侃。他一生有两次施展才华的机会,每次都精彩纷呈。

他是一个能耐得住性子的人,跟着司马睿做舍人就踏踏实实的做舍人(四年);跟着祖逖做谯国内史,他就踏踏实实的做内史(五年);在陶侃领导之下驻守襄阳,他就踏踏实实的驻守襄阳(十三年)。他不是一个钻营的人,但这样的人也很难能得到施展的机会。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东晋朝廷政治格局中无足轻重,最终落得个惭愤而死的结局。他的境遇很有代表性,当时一线作战将领有很多人都有和他相同的经历。下面我们梳理一下他的人生脉络,看看他的经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什么联系。
桓宣,谯国铚县(今安徽淮北濉溪县)人。他是义阳太守桓诩的孙子,冠军长史桓弼的儿子。
史书记载,他性格:开通美好,谦善笃厚。请记住这个性格特点,因为这影响了他的一生。

公元313年,桓宣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丞相府舍人。舍人在古代是左右亲信或者门客的通称。也就是说他是司马睿很信得过的一个小跟班,话说能担任这个角色,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可靠!而这正是桓宣的特长,因为他性格:谦逊善良且专一忠厚。
此时,司马睿在江东已经基本站稳脚跟,为了稳住长江防线,本着守江必守淮的原则,他决定派人前往淮河区域,收拢沦陷区自主组织抵抗胡人的武装力量。当时,在谯(今安徽亳州)这个地方,有两股势力,其首领一个叫张平,一个叫樊雅,他们各自占据城池,都有上千人的部众追随。司马睿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他们还没有所属,于是起了猫心肠,打算把他们拉过来。

派谁去很有讲究,这个人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第一胆大心细有亲和力,第二最好能和张平、樊雅两人攀上点关系。好巧不巧,桓宣正合适,因为他和张、樊两人是同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桓宣接了这个任务,也说明他胆子不小!
桓宣不辱使命,他成功说服张、樊二人加入司马睿团队,具体用的什么招数我们不知道,因为史书也没有记载这个过程。桓宣崭露头角!
公元317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建立东晋政权。同年七月,祖逖北伐,为了方便指挥,祖逖派殷乂去联络张、樊二人,告诉他们,现在此地自己官最大,要服从自己的调度。本来这也没什么,毕竟人家祖逖官大,且有身份。但坏事就怀在殷乂这个人办事不靠谱,仗着自己是正规部队就趾高气扬,眼高于顶,依着老兵欺负新兵的传统,对张平和樊雅吆来喝去,还放出狂言说如果不听吆喝,就要了他们的脑袋。张、樊二人虽是半路出家带兵的人,但也不是什么善茬,没几把刷子谁干带兵打仗的活啊,张平气恼不过,就把殷乂给做了!

这下篓子捅大了,我们传统思维方式: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攘外必先安内。打胡人事小,内部统一事大,祖逖二话不说,上去就派人把张平给灭了,但是樊雅抵抗很顽强,祖逖一时也搞不定他!于是祖逖向王含求助,又是好巧不巧,桓宣此时已是王含参军,于是王含让桓宣带着500人去支援。
祖逖脑子也很活,知道桓宣和樊雅的这段交情,本着能说服就不动手的原则,于是就让桓宣去游说,桓宣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胆略和智慧,单枪匹马就去了。桓宣见到樊雅就说:“兄弟,本来我是想让你们有个正经前途,所以才介绍你们入伙,怎么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樊雅也知道自己孤立无援,跟祖逖这么干下去,自己早晚得吃亏,他之所以顽强抵抗,那是因为担心放下刀枪就被祖逖给阴了,既然桓宣来了,总算是有点交情,事情就有了缓和的余地。于是就把殷乂的跋扈,张平的愤怒等等重申了一遍,重点强调了殷乂不是自己杀的,是张平干的等等。
听完樊雅的话之后,桓宣没有忽悠、没有画饼、更没有威胁,他只是给樊雅陈述了一个事实:祖将军正全力准备,打算剿灭刘聪和石勒,想依靠你为自己的援手。以前让殷乂来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殷乂轻薄无礼,那不是祖将军的意思。“祖豫州方欲平荡刘、石,倚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也。”
不得不说桓宣很有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樊雅向祖逖投降。祖逖为此,表桓宣为谯国内史。

从此,桓宣一心支撑北伐大业,在祖逖带领下,他们干的热火朝天,他们一度兵临黄河,北方结寨自保的势力纷纷归附。但北伐也到了强弩之末,祖逖再也无力前进一步,因为后方支持力度不够!此时的东晋朝堂,司马睿和王敦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防备王敦狗急跳墙,司马睿加强南京防御,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合肥。祖逖划归戴渊指挥,祖逖虽然敬重戴渊,但毕竟是自己又多了一个婆婆,考虑到内乱将生,北伐大业受阻,他郁闷发病,死在了雍丘。
祖逖的死,说明当时东晋朝廷的重点就从来没有放在北伐上,他的重点一直是对外防御,对内斗争,世家大族之间斗争,皇权和世家大族之间斗争!所以东晋北方前线将领屡屡因为内部掣肘而战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祖逖可以说是桓宣的第二个贵人,虽然桓宣在跟随他的十多年间没有得到职位上的提升,但是祖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再次成功的说降樊雅,让桓宣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祖逖死后,他的部属由祖约接手,祖约也就成了桓宣的直接领导。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叛,司马睿激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公元324年,司马绍平定王敦的第二次反叛。公元325年司马绍去世,年仅五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公元327年,苏峻叛乱,祖约因为没有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心生怨恨,所以加入苏峻团队,共同与朝廷作对。
此时桓宣依然是谯国内史,但他坚决反对祖约加入苏峻对抗朝廷的行为。他告诉祖约的弟弟祖智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灭胡,如今胡人未灭,应该全力以赴。使君如果想树立自己的威名,帮助国家讨平苏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如今你反其道而行,怎能保家族长久平安!祖智不认可,自然不替他去劝说祖约。桓宣求见祖约,祖约不见!这个时候桓宣展现出了他另一个性格特点:有原则有底线!

桓宣该坚持原则的时候毫不含糊,他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与祖约决裂!这是我们应该想桓宣学习的一个职场素质,绝不可与轻佻的人同行。祖约不顾民族大义,违背了祖逖生前愿望,桓宣才是祖逖的同道中人!
做出这个选择是要冒风险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现实就这么残酷。公元328年,祖约派祖涣和桓抚偷袭湓口, 陶侃派毛宝前往救援。祖涣等人经过皖县时,顺势要收拾桓宣,桓宣派他的儿子桓戎向毛宝求救。毛宝率军援救桓宣,最终成功击败祖涣等人,使桓宣得以脱困。桓宣于是投奔讨伐叛军盟主温峤,温峤任用他担任参军。苏峻之乱平定后,桓宣居住在武昌,其子桓戎担任刘胤的参军。
公元329年,温峤去世,刘胤成为新任江州刺史,刘胤借用地理优势,大肆收刮商贩钱财,又没有做好内部分赃的工作,不然如此,他还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手下郭默很不服气,刘胤要收拾他,但事情办的很不利落,反被郭默干掉,桓戎落在郭默的手里。公元330年,陶侃起兵讨伐郭默,桓宣一家再次陷入动乱中。
郭默派桓戎向桓宣求救,桓宣假装答应。时年正月,陶侃方面都怀疑桓宣与郭默同谋。只有豫州西曹王随说:“桓宣连祖约尚且不肯附从,怎肯与郭默同谋呢!”于是陶侃就派王随到桓宣处观察他的动向,王随劝说桓宣:“您心中虽然不是这样想,但却无从证明自己,只有把您的儿子桓戎交给我。”桓宣便派桓戎和王随一起迎接陶侃。陶侃聘任桓戎为自己的僚属,上表举荐桓宣担任武昌太守。 同年,桓宣调任为监沔中军事、南中郎将、江夏相。陶侃成为桓宣人生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贵人。在陶侃的带领下,桓宣会再次施展他的文武全才!
赵将郭敬侵犯襄阳,东晋守将周抚以为赵军主力南下,看看身边为数不多的家兵,他想到了自己不怎么光彩的出身(王敦旧将)。就这么点家底,万一拼光了,自己如何立足?跑吧!他一鼓作气,跑到了武昌,被免官。
丢失襄阳,周抚是直接责任人,陶侃也负有领导责任,虽然朝廷没处罚他,主要是也不敢处罚他!但陶侃是个要脸面的人,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这是他一贯的人生信条。
公元332年秋,郭敬趁着秋高马肥的时机,南下侵略长江以西地区,扩大襄阳周边地盘,以便占据长江上流,从北面和西面对荆州形成半包围态势。野心太大,容易被撑死。

陶侃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命令儿子陶斌和桓宣乘虚袭取樊城(与襄阳隔江相望),抄了郭敬的老巢,断了他的退路,俘获其众。郭敬听到消息大惊,樊城丢失,他于北方大本营的联络通道被切断,彻底成了孤军。陶侃这招真是够阴的,不过这也怪不得陶侃,怪只怪郭敬太不把陶侃当回事,大意了!
郭敬这个时候后悔一点用都没有,得抓紧回去把樊城夺回来,妻儿老小,金银财宝可都在樊城呢!他急火火的赶到涅水,樊城就在眼前,刚想喘口气,桓宣突然从侧后杀出,郭敬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抢来的东西都归了桓宣。埋伏在郭敬的必经之路打个伏击,好像比待在城池里坐等郭敬来攻要好的多,桓宣就是这么想的。而郭敬心急如焚,眼里只有樊城,败得一点都不冤枉。

可见,人做事的时候不能太专注,虽然从物理结构上,一双眼睛都长在前面,但是心里的那双眼得时刻往后瞧着点,这样才能保证360度无死角。
干掉了郭敬的主力,襄阳自然就成了囊中之物,这叫大迂回战术,后世的蒙古人很擅长干这事!陶侃命令桓宣镇守襄阳,桓宣一生中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临。
此后十余年间,桓宣一直牢牢地驻守在这里,他以微弱力量独自抗住了赵国的进攻,当时的人把他比作仅次于祖逖和周访的人物。也许在某个沉静的夜晚,桓宣看着天上的星星会想起和祖逖一起奋斗的岁月,心里默默的念着:安息吧,世事虽艰,但我会继承你的遗志,于胡人抗争到底!
桓宣在襄阳招揽归附的流民,给他们田地、种粮、工具和房屋,让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植桑种田,军府事务不忙的时候,他就和百姓们一起耕种。他减刑罚、略威仪。在陶侃的支持下,他在襄阳很有威望。可惜好景不长,公元334年,陶侃去世了,桓宣再次成为职场“孤儿”。

接替陶侃的是庾亮,公元340年,庾亮去世,庾翼接替他的位置。这一段时间,桓宣寂寂无声。公元343年,庾翼欲率众北伐,表桓宣为都督司、雍、梁三州、荆州之四郡诸军事、梁州刺史,向北前出,到丹水驻守。名义上给桓宣升了职位,但是当时的司、雍、梁三州之地都不在东晋的实际控制范围以内,想要就得桓宣自己去打地盘,实际上就是逼着桓宣去跟赵国石虎死磕!
公元344年四月,桓宣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孤军进攻赵将李罴,战败。庾翼借此贬桓宣为建威将军,桓宣惭愤成疾,同年八月,去世。庾翼让自己的儿子庾方之代领桓宣的部众。此后,荆州被庾氏家族完全掌控,庾翼也选择性的忘记了北伐的事情。

桓宣的死,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在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心怀抱负,立志北伐,代表人物就是祖逖。但是由于他们在东晋朝廷没有政治影响力,加之东晋政府一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特别是司马绍去世之后,皇权基本上只是一个招牌,权力完全被王氏、庾氏以及后来的桓氏、谢氏等为首的世家大族瓜分。所以北伐就成了真正想北伐的下层军官的梦想,北伐也就成了世家大族借以争权夺利的政治口号。庾翼是这样做的,后世的桓温也是这样做的,他帅军打到关中,但驻军霸上,不再前进一步,以至于王猛都看透了他心中的小九九。
桓宣的惭愧,就是因为他真正想为国家做点事情,想为剿灭羯胡,恢复中原贡献一份力量,但奈何条件不允许,战败!桓宣的愤怒,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东晋朝廷内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的本质!这不是桓宣一个人的悲哀,这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