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花草松竹、鸟兽虫鱼,都有着自己生长、生活的规律。但是那些感情丰富的诗人们,却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李白曾写过一首关于杜鹃花的咏物诗,很有名,介绍这首诗前,给大家来一点背景铺垫。
说起杜鹃花,就不能不提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蜀国望帝名为杜宇,爱民爱妻,将江山交给颇具才能的宰相后归隐西山清修。可殊不知这宰相暗揣狼心,将江山夺去,将杜宇的妻儿霸占,杜宇得知后匆匆回到都城,却连城门都紧闭不开。
杜宇一声声地疾呼高唤,城门内一丝反应也无,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他黯然回到西山,终日掩面痛哭,因悲哀过度,郁郁而终。
死后他化作一只鸟,每年春季都飞到自己曾经的疆土,声声提醒百姓耕种,喊道喉中都啼出了血,血一滴滴落下,点点鲜血染红了遍野山花,于是这花就名为杜鹃花。?
杜牧有一首诗,其中就以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上面的故事:?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所以“杜鹃”一词,在古典诗词中有时候是指杜鹃鸟,有时则指杜鹃花。
正如周瘦鹃先生所说:“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唯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那怎么分呢?
也好分,如果是属于“声”这一类的,比如“杜鹃声苦不堪闻”、“开时偏值杜鹃声”,当然就是说杜鹃鸟了,而属于“色”一类的,像“似血如朱一抹齐”等就是说杜鹃花了。
南唐时的文人成彦雄有诗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花因为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悲情故事,所以在诗词中的意象格外凄惨。
望帝的家国为仇人所占,所以诗人们看到杜鹃花,往往就勾引起家国之恨、思乡之情。
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云: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十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二十五岁出蜀漫游,晚年流落皖南。
肃宗上元二年(761)三月,李白自江西东行,到达宣城。
宣城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三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燃起了诗人无边的思乡情怀。
上次听蜀国的子规啼叫至少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如今见到杜鹃花就像当年听见杜鹃啼叫,令人断肠的不仅仅是杜鹃鸟悲切的鸣叫,也不仅是数十年未回的故乡,更是近四十年来的一事无成、两手空空。然而这一切都无须细说,尽在诗中了。
这首诗前二句用地名、鸟名、花名构成对偶句,虽是叙事,都巧借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续,展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
从诗意对应角度看,后二句中“一叫一回肠一断”实承“蜀国曾闻子规鸟”而来,分明写的是在“蜀国曾闻”时的感受;
笔者体会,凡思念或感伤至深时,腹部丹田下方常隐隐有感动,令人缠绵悱恻,愁肠欲断,饱食无忧者不能体会。
“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承“宣城还见杜鹃花”而来,写的自是在宣城的当下感受,即为春季倍思乡。
三春三月:孟春、仲春、季春各一个月,共三个月。
三巴: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分为永宁、固陵和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继而用以泛指蜀地,诗人以三巴代指故乡。
整体看这首诗,读来清新感人,使人断肠。再者,本来前两句如同口语,但后两句每句又叠用三数字以为节奏,因而诗写得如谣如谚,富有民歌的风味,不但读来上口,还让人觉得韵味无穷。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真实感受。希望大家也能喜欢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