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大战愈演愈烈了,按照官方的报道,现在荷兰、日本已经下场参与战斗了,中国台湾省更不用说了,即使没有美国主子的指令,也早就蠢蠢欲动了。目前能够看到的信息就是唯一剩下韩国还没有明确表态了。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的,毕竟是一个不完整的国家,自主权还是有限的。
一轮接着一轮的芯片大战,让大家自然而然的感到了卡在我们脖子上束缚越来越紧了,对于国内各行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了。至于国内投入据说上万亿资金进行的自主研发工作,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出成果,一直都没有权威的渠道发布的信息。按照那些赢麻了和弯道超车的博主的资料,貌似明天我们就能够摆脱对美国的芯片的依赖,当然光刻机之类的更不在话下了。甚至可能反制美国等国家,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担心什么呢?抗议什么呢?乐观其成不更好吗?
国难思良将,这个时候很多人突然又想起了联想和倪光南了。从前年开始,在司马南和张捷的引导下,很多网友都坚定的认为柳传志是国家的罪人,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路线耽误了中国芯片事业发展的20年,才有了今天的窘境,否则以倪光南的水平,中科院的能量和联想的财力,说不定是我们现在卡美国人的脖子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无法去假设历史,也更没有办法对倪光南的能力进行揣测,但他1999年离开联想之后,花费了国家几个亿的资金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这是事实,否则就不会有倪光南到科技部负荆请罪的“美谈”了。那时候,无论是资金还是土地、人才,国家给倪光南提供了他需要的一切,但依然是一地鸡毛的结果。要知道这几个亿的资金,可是联想好多年的利润哦。
无意中看到一则历史资料,对于中科院当年的资金和资产状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写出来给大家共享一下,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还认为是柳传志或者联想耽误了中国芯片的发展呢?至于其他的配套行业则就不展开了,包括配套的人才资源等,都是天文数字。即使以美国现在的实力,也没有办法完成芯片的全产业链的打造,否则拉上荷兰和日韩干什么吗?把台积电工厂搬到美国干什么呢?
1993年到2001年,中科院科技企业利润为85.69亿元,上缴税62.48亿元。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贡献了力量。这其中自然包括联想在内的所有企业的贡献,八年的时间整个利润也就是85亿多一点,平均到每年也就10亿左右,必须声明,这不是联想这个企业的利润,是中科院所有企业的利润总和。
中科院企业虽然很多,总体而言也给国家经济贡献了很多税收,但是在1994年,整个中科院企业资产总额只有53亿元,营业收入54.12亿元,利润总额只有3.9亿元。假如当时把所有企业的利润都给联想用来开发芯片,这些费用都是杯水车薪,因为当时的1994年,因特尔公司的科研投入是8.7亿美元。一分投入一份收获,没有超过因特尔的投入怎么可能有能力吸引到最顶尖的人才,别告诉我仪表厂的技术人员能够做芯片,芯片和仪表那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好吗?
这就是当年中科院的大体财务情况,即使把中科院所有企业的利润全部划拨给联想搞芯片,都不如一个因特尔企业的投入。更不用说仅仅依靠联想的那几千万的利润了。如果投下去,估计连水漂都不会有一个。中科院会不会把所有的下属企业的利润都划转给联想去做一个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的项目呢?如果你坐在当年周光召的位子上敢不敢这样豪赌呢?每个人都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然很多人会说可以依靠国家拨钱,那就是想多了,当时的中央财政穷得很,有时候都需要找地方政府借钱过日子的。哪里来的闲钱给中科院呢?中科院那么多口子人还要吃饭过日子呢,别的方面的科研和生产还需要投入呢,别的下属企业还要投入扩大再生产呢,还能剩下多少钱搞芯片呢?
芯片做为一个国家战略性产业,如果单纯的以为依靠一个企业或者某个人就能发展起来,未免太想当然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年国家为了补齐这块短板,前后已经投入了上万亿资金了,这还不包括企业自身的投入,估计这个数字比国家投入的钱还要庞大的多的多,可是搞出什么来了吗?最起码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应用能够进入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高校扩招,我们的人才储备也不是当年能够想象的了,但依然举步维艰。唯一的成就好像就是去年抓了一大批的蛀虫而已。
我没有能力替谁洗白,只是给大家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像芯片这样的涉及范围这么大的行业,不可能依靠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人来独立完成的。真的没有什么救世主的。联想做不到,华为也做不到,靠吹牛是没有用的,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的积累才能出成绩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少企业根本就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天真的没有人知道。
最后补充一点,中科院当年成立联想公司,与所谓的科技转化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为了消化冗员,这在倪光南的传记里也有记载,中科院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公司搞科技创新吗?就是为了赚钱补贴家用的。至于造不如买,不是柳传志说的,那是陈云同志的名言。不信的人可以自己去查阅《陈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