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称“朕非亡国之君”,将所有祸患归咎于诸位大臣。
不过,虽说崇祯帝在政治上无甚建树,但对待亲人,却是一个实心的人,当初明熹宗驾崩,独留21岁的皇后张嫣苟活于世。
那么,崇祯帝对于自己的皇嫂,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

1611年,朱常洛的第五子,也就是朱由检出生,但是他的母亲不受宠,护不住朱由检,朱常洛就给自己的儿子“扔给”了李选侍抚养。
但是李选侍很快诞下皇女,无暇顾忌朱由检,朱常洛就又将他送到了别人身边,自小就体会不到母爱的朱由检,性子也变得沉默寡言。
而朱由检第一次在众大臣面前亮相,是在一场“突发案件”中。
那时,有一个名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梃闯入了太子朱常洛的寝殿,最后失败被抓,在一番严刑拷打下,那人终于承认是受到了明神宗宠妃的指使。

在群臣的施压下,明神宗带着多位皇子皇孙现身在朝堂上,表示自己绝无易储之心,又让朱常洛表明自己的态度。
朱常洛说:“似张差疯癫的人,处决了就行,不用株连,且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多有议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
朱常洛一番话,让年纪尚小的朱由检心里很难受,他能够看穿父亲的软弱,也能看出父亲朱常洛是在自欺欺人。
而这件事给朱由检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以至于他当上皇帝后,召见群臣时都要锦衣卫时时在身边。

1620年,朱翊钧和朱常洛相继去世,他的兄长朱由校继位,而朱由检也被册封为信王。
少年时期的朱由检喜欢读书,而且经常静心打坐,表现的与世无争,但其实他才是一个有心人,常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他深知百姓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但在他当信王这段时间,明朝的朝堂上风云变化,朱由校宠信宦官魏忠贤和自己的乳母客氏,二人常常联合在一起,搅动朝政。
偏偏朱由校看不破他们二人的诡计,不仅接连重赏魏忠贤的家族亲眷,还将客氏封为了奉圣夫人,连带着她的儿子、弟弟一起封赏。

不久后,魏忠贤升任到司礼监,按规矩来说,不识字者是不能进司礼监的,但是因为客氏的原因,特别为魏忠贤破例。
不得不说,客氏阴狠,魏忠贤毒辣,真乃“天造地设”的一对,朱由校十分看重他们,为此,两个人的权力愈发的大,羽翼渐丰,宫中的人都不敢忤逆他们。
常有御史弹劾他们插手朝政,但朱由校不听,反倒贬斥了那些上书的人,慢慢的魏忠贤掌握了朝中大权。
那时的大明,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后金虎视眈眈,虽然有袁崇焕阻挡住了后金进犯的步伐,但边防战事仍旧吃紧。
朱由检作为一个藩王,自然是无权管理这些事,但他心中都默默记下了宦官专权带来的祸患。
可,就算是他谨小慎微,仍旧避免不了这些人的暗害。

想当初,魏忠贤曾派出杀手想要取皇后张嫣的性命,被朱由校发现,直接送到了厂卫审判。
刚好魏忠贤把控着东厂,就想着利用这名刺客来诬陷皇后张嫣的父亲,说他们想要谋害皇帝,然后立信王为皇帝,从而达到废皇后,兴大狱的目的。
但最终没有下手,自然这件事也没有波及到朱由检,别看魏忠贤想要一肚子坏水,可见到朱由检的时候,仍旧恭敬有加。
朱由检也从来不表现出自己对他厌恶,两个人都是“演戏”的高手。

而朱由检继位,却少不了一个关键女人的支持--明熹宗的皇后张嫣。
皇后张嫣个性鲜明,有大家风范,母仪天下的位置非她莫属,且她对魏忠贤和客氏的勾当十分不耻,常常在明熹宗面前提起两个人的过失。
想当初,客氏以下犯上,张嫣以皇后之权惩罚她,惹来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嫉恨,他们屡屡造谣生事,企图污蔑皇后的声名,幸亏明熹宗对她深信不疑,并下令严惩造谣之人,这才让魏忠贤之流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张嫣有了身孕,明熹宗极为看重,但客氏和魏忠贤却急的团团转,他们十分害怕皇后生下嫡子后,地位更加稳固,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于是,客氏便趁着皇后张嫣腰疼寻找太医的机会,派了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到了皇后宫中,然后趁机重重捶打了皇后的腰部,以至于孩子胎死腹中,皇后张嫣也再也不能生育。
张皇后痛不欲生,心中明白是谁暗害了她,但她也明白明熹宗对魏忠贤和客氏十分宠信,自己的一面之言明熹宗是不会信的,她只能默默吞下这些苦果。
后来,明熹宗病重,魏忠贤的狼子野心便显露出来,他想要拥立幼子,然后自己成为辅政大臣。
于是,便派人将这个计划告知张皇后,想要与她一起图谋,没想到张皇后拒绝了他,张皇后怒道:“从命死,不从命亦死,等死耳。”

魏忠贤得知后,便不再打张皇后的主意,客氏也知道了这件事,直接做主安排了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并谎称这是明熹宗宠幸过的女人。
明熹宗得知自己后宫有人怀孕,便对张皇后说:“要是生了男孩就立为皇帝。”
张皇后极力劝阻,并表示应该早立信王朱由检,如此才能不生变故,明熹宗与她争执良久,但最终明熹宗败下阵来,答应了张皇后的请求。
当明熹宗将此事说给朱由检之后,朱由检大惊,想要推辞,张皇后从屏风后走出,说道:“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遭变故。”

最后,朱由检答应,明熹宗放下心来,拉着张皇后的手,看着朱由检说:“皇后配朕七年,常常正言匡扶社稷,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你一定要善待她。”
朱由检含泪答应,表示自己一定会做到。
后来,在张皇后的告诫下,朱由检自带饭食进宫,绝不碰宫中的任何东西,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如此坏人没了下手的机会,朱由检也平安躲过一劫。
1627年,朱由检登基,上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对魏忠贤等阉党,大肆封赏,魏忠贤见到朱由检如此做,心中惴惴不安,便开始笼络信王之前身边的人。

朱由检对他的这些小动作一清二楚,但面上仍旧对他很是看重,而真正铲除魏忠贤,便是源自一场“阉党”内乱。
在这场“阉党”内乱中,魏忠贤成了被讨伐的对象,万般无奈之下,魏忠贤上表请辞,但他出京的时候,大量奴仆随侍左右,车马浩浩荡荡,甚是威风的样子。
朱由检以此为由,将他逮捕归京,随后魏忠贤和客氏均被处以极刑,其党羽或是流放或是判处死刑,朱由检一个都没有犯过。
而张皇后,则是被朱由检尊为“懿安皇后”,在朱由检的吩咐下,张皇后在后宫中一饮一食都与他的皇后待遇一样。

由于叔嫂之间需要避嫌,所以他们二人相见,也仅仅只是在新年之际,朱由检才会去朝见张皇后,行礼问安。
朱由检此番也算对得起明熹宗的临终嘱托,就算是张皇后有什么不对之处,朱由检也从不敢有半分苛责。
据说,在朱由检执政后期,他正在和朝中大臣周延儒商议南迁的问题,但此事是绝密,没有人知道。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传到了懿安皇后耳中,懿安皇后明白这是周延儒的诡计,明知宗庙陵寝都在这里,为何要南迁?

于是,懿安皇后便找到了朱由检的皇后--周氏,对她说:“这是周延儒在误导皇帝。”周皇后听懂了她的言外之意,便找到了朱由检,进行劝谏。
谁料,朱由检大怒,询问周皇后怎么会知晓此事,周皇后架不住朱由检的步步紧逼,便说明了这是懿安皇后所嘱。
朱由检立刻让人去查到底是谁走漏了消息,但没过一会,懿安皇后便出现了,并全力护住告诉自己消息的宫人,还以死相逼。
朱由检无奈,只好作罢,如果不是这位皇嫂,恐怕朱由检会将此事查的底朝天,也要惩治泄露消息之人。

说起来,朱由检上位后,除了铲除宦官魏忠贤,还试图挽救回明朝的衰落,做一个让后人敬仰的帝王。
于是,他训诫群臣,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对朝臣的意见总是耐心听取,且下令宫中不得大摆筵席,更不许有宴乐之事。
为此,朱由检被臣下赞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罕见”,但是,他做的这些事总是适得其反。
就比如说,当初他坚持要搞什么“撤御膳”,还为了节省几十万的银钱裁撤了许多驿站,他以为这样是为了国家好,但其实一切都并没有如他所愿。

他裁撤驿站后,导致成千上万的驿卒失业,他们被迫造反,后来饥民四起,不少官员都看不下去了,请朱由检下发银两赈灾。
朱由检这才抠唆的拨了十万两,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受灾的饥民成千上万,这点银两根本无济于事。
所以,不出意外的发生了暴乱,而朱由检所拨的十万银两,也被官员层层克扣。
再有便是他善于弄权,和他的祖父万历帝、哥哥天启帝都不一样,而且他刚愎自用、拒谏成习,虚荣心还特别重。
有时候,他经常授意臣下提出一些承担风险的决断,一旦成功,就是他朱由检天纵英明,要是失败,秉承其旨意的大臣便成了朱由检的“替罪羊”。

就比如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朱由检为了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清议和,但是事情泄露,军中突发哗变,朱由检立即处死了陈新甲,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当然了,最有意思的自然是他的“壮烈殉社稷”,他拒绝南逃,甘心与社稷共存亡,还让他在后人的笔下成了一个“烈皇帝”。
但其实,朱由检并没有那么强硬,他早就和大臣们商量过南逃计划,只不过无人赞同,因为大臣们都不想做日后的替罪羔羊,都不敢说话。
而当李自成派人来劝他投降的时候,他又放不下面子不肯投降,于是,农民军闯入宫城,朱由检无奈自杀,这也就是所谓的“壮烈殉社稷”。

无论怎样,朱由检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皇帝,他既为大明铲除了“阉党”,但大明也是因他而亡。
而他护了多年的那位皇嫂--懿安皇后,也在农民军打进来的时候,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