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荀彧的历史评价不及诸葛亮?

厚德生益 2025-04-29 21:19:19

01荀彧,出身于颍川的荀氏家族。在东汉时期,士大夫的籍贯常常代表着他们的出身背景和利益关系。诸如弘农的杨氏、太原的王氏、汝南的袁氏、清河的崔氏、范阳的卢氏等家族都显赫一时。然而,荀家则不需要依赖籍贯,换句话说,荀家在何处扎根,便是当地的荣耀。因为荀彧是儒家三圣之一的荀子。中平六年(189年),荀彧通过举孝廉进入仕途,担任守宫令。在董卓之乱期间,他调任亢父令,但不久后选择辞官。表面上看是因为董卓进京,天下即将动荡,颍川的安全受到威胁,急需组织家族逃离。实际上,荀彧心中明白,官职太小,无法施展抱负,因此选择了跳槽。他的第一任老板是老朋友冀州牧韩馥。刚到冀州,韩馥便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虽然袁绍对荀彧十分器重,但荀彧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陈寿在《三国志》中指出,荀彧认为袁绍无法成大事,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能贤彧,不能尽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荀彧所追求的地位,袁绍无法给予。袁氏集团人满为患,任何好的职位都被众多眼睛盯着。而且,荀彧的亲弟弟荀谌正跟随袁绍谋生,荀谌的威逼利诱使韩馥将冀州牧让给袁绍。荀彧自然不愿与弟弟争夺位置。

02初平二年(192年),荀彧渡过黄河,南下投奔曹操。此时的曹操在创业初期仍是袁绍的附庸,荀彧的选择就像是在总公司里没有职位,主动请缨去分公司开拓市场。曹操称他为“我的张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位列文臣之中,仅次于萧何。而荀彧在曹操眼中,实际上是萧何与张良的结合体。初平三年(193年)四月,黄巾余党侵扰兖州,人数众多,兖州牧刘岱战死。曹操打败黄巾军,招募三十万精壮,号称“青州兵”,接替刘岱,自封镇东将军和兖州牧。然而,曹操的兖州牧之位并不稳固,因为他手下没有出身兖州的文臣武将,兖州士族对他充满敌意。于是,在兴平元年(194年),趁曹操征讨陶谦的空档,兖州人陈宫勾结陈留太守张邈,放吕布进攻兖州,曹操的局势变得危急。兖州士族已经私下串联,导致七十多个县城宣布脱离曹操的控制,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县依然在曹军手中。此时,名不见经传的豫州刺史郭贡率军数万抵达鄄城,想趁机掠夺,但因不知城内情况而不敢轻举妄动,只是要求见荀彧。众人劝荀彧不要前去,生怕一去不回。然而,荀彧却坚定地表示:如果我躲在城里不敢见郭贡,他就会与吕布联手,到那时才真是危机四伏。此时只能孤注一掷,至少要让郭贡保持中立。郭贡见荀彧谈吐不凡,毫无惧意,意识到自己恐怕无法得利,且担心曹操会突然袭击自己的后路,于是主动撤兵。荀彧凭借一己之力吓退郭贡,为曹操赢得了反攻的机会,曹军的家属也得以幸存,否则曹操恐怕会如刘备般狼狈逃窜。

03当曹操从徐州退回整顿军队,与吕布展开激战时,又遇到了新的困境:兖州地区爆发蝗灾,饥荒肆虐。程昱提出在军粮中掺入人肉干以度过饥荒。然而,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曹操和吕布都面临饥饿。吕布没有强大的后援,而曹操却有袁绍这个大靠山。在荀彧的运作下,袁绍开始向曹操提供支持,送来五千新兵和一万石粮食。袁绍还拍着胸脯保证,曹操若不满意,可以随时撤出兖州,邺城的大门始终为他敞开。得到了袁绍的慷慨支持,曹操最终战胜了吕布。

04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掌控了豫州,除了扩展领土外,还获得了一个便利:东汉的国都洛阳被曹操实际控制。董卓之乱后,刘协被强行挟持,从长安东归,此时正在洛阳。这意味着,皇帝刘协落入了曹操的手中。洛阳破败不堪,荀彧向曹操建议迎接刘协迁都许昌。为何选择许昌?荀彧心中有自己的算盘:颍阴当初是从许县分出来的,而荀彧本身就是颍川郡颍阴人。此举相当于将国都搬到自己家门口,更有利于颍川士族在东汉朝廷中的垄断,同时也巩固了曹操集团的文官高层。

05曹操与颍川士族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而与袁绍的关系却愈发紧张。袁绍最初的押宝对象是汉少帝刘辩,而刘协则是被董卓强行拥立的,现在却成为了正统;至于曹操,曾经只是袁绍的小弟,如今却敢指挥自己!这显然不可接受,袁绍决心要对付曹操。两派在黄河两岸互相对峙,剑拔弩张,局势一触即发。曹操愁眉不展,因为他夹在中间。此时的曹操,北有袁绍、南有张绣、东有吕布、西有马腾,四面受敌。更让曹操沮丧的是,他本想拿张绣开刀以震慑其他敌人,却不料引发了意外,导致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保镖典韦接连战死,自己成了笑柄。此时,荀彧找到曹操:老板,袁绍是可以解决的,但在搞定袁绍之前,得先解决“三个问题”:1、东征吕布(徐州是个火药桶,必须先平定);2、安抚张绣(张绣与刘表的利益关联不深,不会主动进攻我们,反而会害怕我们打他);3、让钟繇前往长安(目的是稳住马腾)。这三招下去,便为官渡之战奠定了基础。至于《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那完全是浮夸之词,毫无实际价值。曹操不可能仅凭郭嘉的吹捧就贸然与袁绍交战,他的底气在于荀彧。当官渡之战进入艰难阶段时,曹操一度信心动摇,考虑退兵,荀彧却坚定回应:“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此时双方比拼意志力,荀彧鼓励曹操坚持下去,总会有办法。

06官渡之战后,曹操完全消化了袁绍的领土,但这场战争却花费了他八年的时间,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彻底结束。这八年间,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发生了转折。为何如此?建安九年(204年),有人向曹操建议废除汉武帝以来的十三州制,恢复九州制。这样一来,冀州将成为天下最大的州,曹操作为冀州牧,自然准备实行。然而,荀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这意味着曹操与颍川士族的关系将会切割。虽然曹操曾经利用豫州的资源,但只要重用颍川士族,给予他们权力,便能长期稳定合作。然而,若实施九州制,豫州将大幅缩水,曹操的班底也会逐渐转移到邺城。到那时,许都将沦为空壳,颍川士族的利益也会受到侵蚀,谁会愿意这样做?但从曹操的角度看,逐步与颍川士族脱钩是必要的一步。此时的许昌朝堂上,除了曹氏和夏侯氏,清一色都是荀彧的人,颍川士族的联盟大佬们一旦发声,许昌的局势必然震荡。这显然是不可行的。若非曹操个人能力卓越,他早已成为刘表那样的下场。

07建安九年,曹操已步入知天命之年,按东汉末年的人均寿命标准,活得已远超常规。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往往会寻找替身。曹操对自己能压制住颍川士族有信心,但他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谁能压得住?于是,他决定在邺城另起炉灶,为儿子曹丕和曹植娶妻:一个是甄氏,前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除了本人美貌,未必没有安抚袁氏旧人的考量)另一个是崔氏,出身清河崔氏,河北望族。这样的安排意图明显,颍川派当然会暗中反击。不久后,一份人事任免报告出炉:荀彧的三哥荀衍被任命为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督管河北军务,显然是作为眼线。同时,曹操也废除了九州制的议案。政治的本质在于相互妥协,颍川派从此对曹操长驻邺城的安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他扶持河北派与自己竞争。

08如今网络上常有人鼓吹荀彧忠于汉室,为了阻止曹操进爵魏公,不惜以死相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魏的所在地是河北魏郡,曹操晋升魏公后,可以自由调动控制下的所有资源到邺城。到那时,颍川士族的利益将被彻底稀释,甚至被赶下权力的舞台。归根结底,荀彧所谓的忠于汉室只是他外在的人设,为了给颍川士族联盟争取利益而维持的表象,实际上仅是表面功夫。否则,荀彧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刘协被曹操欺凌那么久却不发一言?不说别的,若在官渡之战期间,荀彧稍微拖延几天粮草的送达,曹操早已覆灭。

09建安十七年(212年),无论是说曹操逼死荀彧,还是荀彧以死相逼,荀彧终究是去世了。从此,颍川士族开始了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汉中之战中,夏侯渊战死,而荀彧提拔的督汉中诸军事杜袭却全程消极;曹操刚抵达长安,钟繇的老部下魏讽在邺城谋反;樊城之战中,曹仁被关羽围攻,颍川人赵俨以所辖部队多是新兵为由拒绝支援;面对关羽的强烈攻势,曹操想迁都邺城,司马懿却公开唱反调……人们原以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生死不休,但实际上,许多时间内,他们的敌人全在内部。军事行动不过是政治的延续。以陈群、司马懿为首的颍川士族二代目之所以未进行更危险的行动,是因为曹操此时已然行将就木。颍川士族早已与曹丕暗中交易,企图重新洗牌,重掌大权。司马懿铲除曹爽,正是颍川士族的反攻;西晋代魏,也不过是士族再次夺取皇权的加冕……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5-04-29 23:38

    因为这两字都大家不认识怎么出名?[呲牙笑]